墨润心尘,艺筑生涯 —— 从魏正勇的感悟品艺术之真味
墨润心尘,艺筑生涯 —— 从魏正勇的感悟品艺术之真味
2025 年 7月 16 日的浙江,暑气裹挟着江南的温润,漫过青石板路,也漫过中贡粮仓皇柏贡粮集团董事长、中贡北京书画院院长魏正勇的考察行程。当他在一幅书画前驻足,指尖似仍留着宣纸的细腻,目光落处,笔墨间的山河与草木忽然漫进心田 —— 连日奔波的疲惫如晨雾遇阳,悄然散尽。这份 “以艺解乏,以美燃情” 的体悟,恰似他所守护的皇柏贡粮,在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壤里扎根,又在艺术审美中抽穗,最终结出 “精神支柱” 与 “价值源泉” 的饱满籽粒,值得我们循着笔墨与稻穗的脉络,细品其深层意蕴。
艺术的疗愈之力,从来不是浮于表面的消遣,而是直抵心灵的 “润物细无声”。朱光潜曾言:“审美活动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活动,它能让心灵从现实的枷锁中挣脱,获得片刻的自由。” 魏正勇 “专心致志投入审美” 以消疲的经历,正是对这番话的生动注解。当人凝视一幅《富春山居图》,目光追随黄公望的披麻皴游走,便会在峰峦叠嶂的留白里,将职场的焦虑、行程的困顿,化作富春江面上的渔舟唱晚;当人摩挲一件青瓷瓶,指尖触到汝窑开片的冰裂纹路,便会在 “雨过天青云破处” 的釉色中,让紧绷的神经随窑火的余温舒缓。这种疗愈,远胜于短暂的休憩 —— 它是将疲惫 “转化” 而非 “搁置”,如同皇柏贡粮在仓储中经历的 “后熟” 过程,在审美滋养下,心灵不仅恢复元气,更能酝酿出新的能量,“点燃心中燃烧的火焰”。 魏正勇在艺术中寻得的力量,正是这种对话带来的精神重启,让物质奔波中的生命,重新找回精神的锚点。
以艺术的审美标准行事,是对 “做事” 本质的重构 —— 它不求 “极致完美” 的虚妄,却求 “精致精美” 的真诚,恰如中国美学推崇的 “残缺之美”,在 “未完成” 中见出无限生机。魏正勇所言 “比简单粗糙做事要精美精致好多”,道出了审美对事业的重塑逻辑:当 “精益求精” 不再是口号,而是如书画创作中 “中锋用笔” 的坚守、如贡粮种植中 “精耕细作” 的执着,事业便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成为一场 “审美实践”。且看宋代匠人打造 “宋式家具”,不用一根钉子,却以榫卯咬合出 “天工开物” 的精妙,每一道木纹的走向、每一处弧度的打磨,都藏着对 “美” 的敬畏;再看魏正勇执掌的皇柏贡粮,从选种到仓储,既遵循现代农业的科学标准,又延续 “贡粮” 的文化基因 —— 让每一粒稻谷不仅是果腹的粮食,更是承载千年农耕文明的 “活文物”,这便是 “以艺行事” 的典范:它让粮仓有了 “墨香”,让产业有了 “文脉”。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写道:“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当人以审美标准做事,便是将 “情”融入 “景”,让平凡的劳作生出诗意,让务实的产业长出精神。
而这 “精美精致” 的背后,更藏着灵魂升华的密钥 —— 当人以艺术之心对待事业,便是在完成从 “谋生” 到 “谋道” 的跨越,从 “形而下” 的劳作,抵达 “形而上” 的精神丰盈。魏正勇感慨 “精神灵魂深处也得到一种升华”,恰是触及了艺术的终极意义:审美从不只是 “看” 与 “做” 的技巧,更是 “思” 与 “悟” 的修行。如同敦煌莫高窟的画工,在幽暗的洞窟中一笔一画勾勒飞天,他们或许无名,却在色彩与线条的交织中,将对信仰的虔诚、对美好的向往,刻进了千年不朽的壁画;如同故宫文物修复师,在放大镜下一针一线修补丝绸,他们修复的不只是残破的织物,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中,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温润而坚韧。这种升华,无关名利,只关乎 “专注” 与 “敬畏”—— 当魏正勇在书画中专注审美,当他在粮仓管理中追求精致,他便是在以 “艺” 为舟,渡自己的灵魂穿越物质的喧嚣,抵达 “极不乐哉” 的精神彼岸。叶朗曾说:“美是照亮人生的光源。” 这束光,照在魏正勇的事业里,便成了粮仓的 “暖”、书画的 “韵”;照在每个人的生命里,便成了做事的 “诚”、灵魂的 “净”。
站在江南的烟雨中回望,魏正勇的感悟早已超越个人体验,成为一面映照时代精神的镜子。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习惯了 “粗糙” 与 “敷衍”,当功利化的思维让人们遗忘了 “审美” 与 “敬畏”,他以 “艺术解乏”“以美行事” 的实践,提醒我们:艺术从不是象牙塔中的奢侈品,而是滋养生命、成就事业的 “精神贡粮”。它能让疲惫的心灵重获力量,能让平凡的事业绽放光彩,更能让浮躁的灵魂找到归宿。
就像皇柏贡粮需要经历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才能酝酿出醇厚的香气;人生与事业,也需要艺术审美的滋养,才能长出精神的高度。当我们如魏正勇般,以书画的细腻对待工作,以审美的真诚对待生活,便会发现:那些对 “精致” 的执着,对 “美好” 的向往,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灵魂打磨得温润而璀璨,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里,既拥有稻穗的沉实,也拥有墨色的轻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