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仪陇县马鞍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人才筑基,激活乡村振兴“芯”动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大叙事中,人才振兴是核心引擎,而生态农业则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仪陇县马鞍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与四川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深度合作,通过构建“技术培训+人才引进+文化赋能”三位一体的人才振兴体系,在生态种植领域打造出一支“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一、政策引领:锚定人才振兴与生态农业双重目标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并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马鞍镇的实践正是这一要求的生动诠释。合作社以“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为战略导向,联合研究院在四大产业园中推广“稻-鸭-鱼”共生、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生态种植模式,既减少面源污染,又通过绿色认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例如,“皇柏贡米产业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将农药使用量降低40%,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单价提升,带动农户亩均增收。 政策支持方面,合作社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建设生态种植示范基地。2025年,研究院专家团队驻点指导,开发出适用于丘陵地形的轻简化生态种植技术,使柑橘单产提升,同时通过间作大豆实现“一地双收”,亩均综合效益增加。 二、技术赋能:打造生态种植“人才孵化器”1. 农技培训班:从“土专家”到“新农人”的蜕变合作社与研究院共建“皇柏贡粮农技学校”,开设生态种植、智慧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课程,累计培训农民。培训采用“理论+实操”模式:理论课由研究院专家讲解生物防治、土壤改良等技术;实操课在“皇柏花椒产业园”开展,学员亲手操作智能滴灌系统、无人机植保设备。2025年,学员李建国通过培训掌握柑橘生态种植技术,其果园产品获评“四川省优质农产品”。 2. 图书室:知识赋能的“精神粮仓”合作社投资建设“皇柏贡粮图书室”,收藏农业技术、市场经营、政策法规类书籍1000余册,并配备电子阅读终端,接入中国知网农业专题数据库。图书室定期举办“读书沙龙”,邀请专家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分享生态农业案例。村民王芳通过学习《有机农业种植指南》,在自家3亩地里试验“稻-蛙”共生模式,成为当地生态种植标杆。 三、人才引进:构建“产学研用”创新生态1. 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研究院通过“候鸟专家”机制,聘请中国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机构专家,定期到马鞍镇指导。2025年,专家团队研发出适用于丘陵地形的“轻简化有机种植技术包”,包含生物菌肥施用、物理诱虫等10项技术,使生态种植成本降低30%。同时,研究院与合作社共建“生态种植联合实验室”,开发出柑橘深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 2. 本土人才“定向培养”合作社实施“青年农民回引计划”,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生态农业订单班”,选拔30名高中毕业生接受系统培训,学费由合作社全额资助,毕业后直接入职。学员张强通过3年学习,掌握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操作技能,现负责“皇柏黄精中药材产业园”的物联网监测,实现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调控,黄精产量提升25%。 四、机制创新:激活人才内生动力1. “技术入股”激励模式合作社推行“技术股+现金股”双轨制,允许农技人员以专利技术、种植经验入股。研究院专家团队以“轻简化有机种植技术包”入股,这种模式既吸引高端人才长期驻点,又激发其创新积极性。 2. “人才驿站”服务网络合作社在马鞍镇建立“人才驿站”,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技术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驿站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每年发布《生态农业紧缺人才目录》,优先引进生物防治、智慧农业等领域人才。2025年,通过驿站引进的生态种植工程师刘洋,成功研发出柑橘病虫害生物预警系统,减少农药使用量50%。 五、未来展望:迈向人才驱动的生态农业新时代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替的历史节点,马鞍镇正以“人才振兴”为笔,书写生态农业新篇章。合作社计划到2026年: - 技术培训覆盖:实现全镇50%农户掌握生态种植技术,培育“土专家”50名;
- 人才结构优化:引进硕士以上人才10名,本科人才50名,构建“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技术员”三级人才梯队;
- 产业生态升级:建设“皇柏贡粮生态农业园区”,集成生物防治、智慧农业、农旅融合等业态。
马鞍镇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的人才振兴必须坚持“外引内培”双轮驱动,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机制创新,才能打造一支“留得住、能干事、带民富”的人才队伍。这片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土地,正以人才为笔,绘就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壮美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