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振兴:仪陇县马鞍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乡村振兴:朱德精神照乡野,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在川东北的青山绿水间,仪陇县马鞍镇以朱德元帅故里为核心,将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这座承载着开国元勋革命记忆的小镇,通过“文化为魂、文化赋能”的创新路径,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与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朱德元帅纪念馆作为红色地标,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引擎。 一、朱德元帅纪念馆:红色文化的精神地标与活化空间朱德元帅纪念馆坐落于马鞍镇琳琅山脚下,这座川北民居风格的建筑群,以376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通过声光电技术、幻影成像等现代手段,系统呈现了朱德从佃农子弟到共和国元帅的传奇一生。馆内陈列的2000余件文物中,既有朱德用过的扁担、草鞋等生活物件,也有他手书的“革命到底”题词,更有反映其廉政思想的文献资料。这些实物与影像交织成一部立体史书,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艰苦奋斗、服务人民”的朱德精神内核。 作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纪念馆通过“陈列改展+文物活化+教育创新”三维发力,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 场景化叙事:在2016年朱德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念馆增设缅怀厅,从故乡情、人民情、战友情、亲情、情趣五个维度塑造丰盈的人物形象;互动体验区运用声光电、互动魔墙等技术,让观众通过触摸屏参与“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
- 数字化保护:采集223件文物高清图片,拍摄121件文物360度环视影像,三维扫描86件重点文物,并配套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文物“云端可查、指尖可触”。
- 教育品牌化:打造“学生版、军人版、党政版、群众版”特色讲解词,推行讲解员星级管理制度,培养出获“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四川省金牌讲解员”等称号的讲解团队,年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300余场。
二、文化为魂:红色基因的深层渗透与价值重构马鞍镇的乡村振兴实践,始终以朱德精神为灵魂,通过“物质遗产保护+精神内涵挖掘+当代价值转化”的立体模式,实现红色文化的时代赋能: - 物质空间的重塑:修缮朱德旧居等11处红色景点,新建琳琅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增设青少年朱德陈列室,形成“一核多点”的红色地标群。同时,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将客家民居、农耕器具等物质遗产与红色文化融合,打造“一步一景、一景一史”的沉浸式空间。
- 精神内涵的挖掘:依托省委组织部“书记党课60讲”平台,邀请朱德后人、党史专家开办“红色讲堂”,开展《朱德与仪陇》主题微党课34次;创作《朱德的扁担三尺三》等大型红色剧目,通过客家山歌、川北大木偶等非遗形式演绎革命故事,让红色记忆“活”在当下。
- 当代价值的转化:制定《琳琅红色公约》,举办“读家书、立家训、兴家风”活动,新建家风广场,将“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朱德精神转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设立“道德积分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基层治理,形成“德者有得”的良性循环。
三、文化赋能:红色引擎驱动的产业融合与治理创新红色文化不仅是精神旗帜,更成为马鞍镇产业振兴与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仪陇县炉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展现了“红色文化+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融合路径: - 品牌塑造:将朱德青少年时期“自给自足”的生态理念融入农产品开发,推出“朱德粮仓”系列礼盒,采用朱德手书体、革命时期农具图案等设计,打造“德乡味道”区域公用品牌。通过“红军菜园”认养模式,游客可线上参与作物生长管理,实现文化体验与农业增值的双重效益。
- 技术传承:在柑橘种植中,恢复传统木甑蒸饭工艺结合现代低温烘干技术,产品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建设“天府粮仓”丘区样板园,集成生物防治、智慧农业等技术,实现“一亩田、两季粮、三茬菜”的立体种植模式,彰显“科技赋能红色土地”的创新理念。
- 农旅融合:以朱德元帅纪念馆为圆心,联动德乡慢村民宿群、客博园等业态,打造“红色研学+生态体验”线路。游客可参与“模拟红军餐”制作、农事运动会等活动,2025年民宿入住率达90%,综合收益突破5000万元。同时,开发5D沉浸式剧场,通过全息投影还原革命时期农业生产场景,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万人次。
在治理层面,马鞍镇构建“党建+文化”双轮驱动机制: - 组织引领:镇党委统筹红色文化资源,将党支部建在红色旅游景点上,形成“琳琅山”“轿顶山”“四方田”3个红色党支部,推动组织延伸至产业末梢。
- 党员示范:设立“党员文化示范岗”,30名党员社员分别认领“红色故事讲解”“农技文化传承”等岗位,通过直播讲述朱德与农业的故事,带动柑橘销售20万公斤。
- 群众参与:建立“红色积分制”,将参与文化活动、传承革命精神纳入积分体系,农户每讲述一次朱德故事可获5分,积分可兑换农资或优先参与合作社分红,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四、时代启示: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普适性路径马鞍镇的实践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 文化资源转化:通过“修缮遗址+活化文物+创新表达”三层开发,将静态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文化生产力。
- 产业融合创新: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推动农业、旅游业、文创产业跨界融合,形成“文化IP+特色产品+沉浸体验”的产业链条。
- 治理效能提升:将红色精神融入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志愿服务等基层治理环节,实现“文化铸魂”与“治理强基”的有机统一。
如今,马鞍镇的田野间,朱德精神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红色土地。从纪念馆的文物到田间地头的农事,从家风广场的教化到民宿集群的欢歌,红色文化已深深融入乡村振兴的每一寸肌理。这里的故事证明,当历史记忆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当精神力量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