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仪陇县立山镇] 人才振兴:仪陇县长胜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红色之魂铸人才之基,皇柏贡粮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8 16: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振兴:仪陇县长胜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红色之魂铸人才之基,皇柏贡粮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作为朱德元帅的故乡,仪陇县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乡村振兴的血脉。当多数地区还在破解 “人才引育留” 的表层难题时,立山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找到独特答案 —— 以 “红色精神为魂、技术赋能为骨、本土人才为核”,让村委副书记变身 “红色带头人”,让实验室与图书室成为 “红色育才阵地”,在生态种植的田野上,种出了人才振兴与红色传承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红色带头人 “破局”:刘壮凌 —— 从 “副书记” 到 “精神传承者 + 技术领航者”在立山,人才振兴从不只是 “技术能力” 的提升,更是 “红色基因” 的激活。村委副书记刘壮凌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 “红色 + 技术” 双轮驱动的典型样本。

作为土生土长的立山人,刘壮凌自幼听着朱德元帅 “艰苦奋斗、为民谋利” 的故事长大。成为合作社核心人才后,他没有把 “副书记” 的身份局限在行政事务中,而是将红色精神转化为人才带动的 “方法论”:面对农户对生态种植的疑虑,他不只是带着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的 “土壤检测报告” 上门,更会拿出珍藏的《朱德的扁担》连环画,用 “元帅当年带头挑粮,如今我们带头改种” 的故事拉近距离;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时,他效仿 “官兵一致” 的作风,先在自家承包地做试验,用 “亩产增收 100 斤、农药少用半箱” 的真实成果,打消 30 余户农户的顾虑。

这种 “红色精神聚人心、科学技术解难题” 的模式,精准击中乡村人才工作的核心痛点 —— 乡村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让技术落地的 “信任纽带”。刘壮凌的实践,恰是仪陇县 “红色人才培育计划” 的生动体现:将本土人才纳入 “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实训、老党员帮带等方式,让人才既懂 “田间技术”,更懂 “群众工作”,这与中央一号文件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引领作用” 的要求深度契合,也让 “本土人才” 真正成为红色精神的 “传承人”、农户致富的 “主心骨”。


红色育才阵地 “筑基”:实验室 + 图书室 + 培训班 —— 不只是 “教技术”,更在 “育精神”立山镇的人才培育,从一开始就跳出了 “就技术论技术” 的局限,而是把每一个育才载体都打造成 “红色精神传播站”。合作社与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合作,也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 “红色底色”。

走进合作社的皇柏贡粮实验室,除了精密的土壤检测仪、病虫害观测设备,墙上还挂着 “朱德元帅在仪陇搞农业试验” 的老照片;实验员在指导农户做土壤样本分析时,会顺带讲一段 “元帅当年如何带头改良农具” 的故事 —— 让技术学习有了 “精神温度”。隔壁的图书室更具特色:书架上一半是《生态种植技术手册》《土壤肥料学》等专业书籍,另一半是《仪陇红色故事集》《朱德与农民》等红色读物,农户在学技术间隙,能随时翻阅红色书籍,不少人还会在 “红色读书角” 分享 “学技术、忆初心” 的感悟。

而在立山镇常态化开设的农技培训班,更是把 “红色微党课” 作为固定环节。每期培训前,都会由刘壮凌或研究院的党员专家,讲 15 分钟立山本地的红色故事:比如抗战时期当地农民 “送粮支前” 的壮举,新时代返乡青年 “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乡村创业” 的案例。这种 “红色教育 + 技术培训” 的模式,让学员不仅学到 “怎么种生态粮”,更明白 “为什么要种好粮”—— 截至目前,培训班已举办 8 期,培育的 120 余名生态种植人才中,有 92% 主动申请加入 “红色志愿队”,在农忙时帮困难农户抢收,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这种 “精神引领 + 技能提升” 的育才闭环,彻底改变了乡村培训 “学完就忘、用不起来” 的困境,也让人才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认同。


红色政策 “护航”:从 “政策补贴” 到 “精神赋能”,让人才扎根有 “魂” 更有 “靠”立山镇的人才振兴,从来不是 “单打独斗”,而是国家政策与地方红色资源的精准结合。合作社能在人才工作上走得远、走得稳,关键在于抓住了 “红色政策红利” 的独特优势。

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 “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加强乡村人才思想政治引领”,仪陇县据此推出 “红色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对立山镇这样的红色重点镇,不仅给予农技培训、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更将 “红色人才培育” 纳入政策考核 —— 比如,合作社引进的生态种植专家,若参与红色文化宣讲、带教本土人才,可额外获得 “红色人才补贴”;刘壮凌这样的本土带头人,因在 “红色 + 人才” 工作中表现突出,被纳入县级 “红色英才库”,优先获得赴朱德故里管理局学习、参与乡村振兴重点项目的机会。

更具特色的是,合作社还依托立山镇 “红色教育基地” 资源,为人才打造 “沉浸式成长场景”:每年组织人才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开展 “初心教育”,在元帅亲手栽种的香樟树前宣誓 “扎根乡村、服务农户”;将生态种植基地与红色旅游线路结合,让人才在接待游客、讲解生态粮种植的同时,传播红色故事 —— 这种 “工作即传承、成长即践行” 的模式,让人才不仅能获得经济收益,更能实现 “精神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 “人才留不住、留不牢” 的问题。

在立山,红色从来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人才振兴的 “根” 与 “魂”。刘壮凌带着农户种的不只是生态粮,更是 “红色精神传承的种子”;实验室里检测的不只是土壤数据,更是 “人才与土地的情感联结”;培训班教的不只是技术,更是 “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初心”。

这种 “红色基因赋能人才振兴,人才振兴传承红色基因” 的模式,或许正是立山镇给乡村振兴的独特启示 —— 当人才有了 “精神归属感”,技术才能真正扎根田野;当乡村有了 “红色凝聚力”,振兴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5:02 , Processed in 0.026549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