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仪陇县杨桥镇炉厂村] 人才振兴:仪陇县炉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 “产业育才” 让肖斌们与皇柏贡粮共成长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8 16: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振兴:仪陇县炉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 “产业育才” 让肖斌们与皇柏贡粮共成长

乡村人才振兴最易踩的坑,是把 “育才” 做成 “空架子”—— 教的技术不贴产业,建的阵地不连市场;最该破的局,是让 “人才” 与 “产业” 绑在一起 —— 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定向培育什么;人才擅长什么,就助力什么产业升级。在仪陇县杨桥镇炉厂村,炉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找准了这个核心:以村队长肖斌为 “产业带头人”,联动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建 “产业适配型阵地”,在杨桥镇搞 “需求导向式培训”,让生态贡粮产业从 “小打小闹” 变成 “规模经营”,也让肖斌这样的人才从 “村队管理者” 变成 “产业领航者”,走出了 “产业育才、人才兴产” 的双向奔赴之路。


肖斌的 “产业成长记”:从 “管琐事” 到 “抓品质”,带头人的价值锚定在产业痛点上
乡村不是没有能人,而是很多能人 “没找到发力点”;不是没有带头人,而是很多带头人 “没锚定产业需求”。肖斌的转变,恰恰是从 “不管产业” 到 “紧盯产业痛点” 开始的。

以前的肖斌,是炉厂村的 “后勤队长”—— 组织村民修水渠、协调邻里占地纠纷,忙的都是 “保障类琐事”;加入合作社后,他第一次跟着去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就被实验室里的 “贡粮品质检测报告” 戳中了痛点:“咱们种的贡粮,颗粒饱满度比标准差 5%,就是因为土壤酸碱度没调好,这一下就少卖不少钱!” 从那天起,肖斌的重心彻底转向产业:他带着研究院专家跑遍炉厂村 280 亩耕地,逐块测土壤、记数据,整理出《炉厂村贡粮种植土壤适配表》;发现村民用传统农药会影响贡粮 “生态认证”,他又牵头搞 “绿色防控试点”,在自家 3 亩地里试种 —— 用研究院推荐的生物农药、物理诱虫板,虽然多花了点功夫,但贡粮通过生态认证后,每斤收购价提高了 0.8 元,一亩地多赚 100 多元。

这一次 “试错”,不仅让 23 户村民主动跟着改种,更让肖斌的角色彻底升级:他不再是 “管琐事的队长”,而是 “抓品质的产业带头人”—— 合作社要扩种生态贡粮,他能精准算出 “需要多少亩适合的耕地、缺多少懂检测的人”;收购商来考察,他能拿出 “土壤检测报告、生态认证证书”,把 “自家粮” 说成 “品质粮”。肖斌的成长,完美呼应了中央一号文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推动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骨干力量” 的要求,也契合仪陇县 “帅乡英才工程” 中 “产业人才专项培育” 的逻辑:乡村需要的带头人,不是 “只会协调的管理者”,而是 “懂产业、能解决产业痛点” 的领航者;合作社要做的,就是帮带头人找到 “产业发力点”,让他们的能力 “用在刀刃上”。

阵地的 “产业适配性”:实验室测品质、图书室教经营、培训班补短板,每处阵地都服务产业升级
乡村建育才阵地,最忌 “为建而建”—— 实验室只做 “纯技术检测”,不管产业能不能用;图书室堆 “通用型书籍”,不管村民需不需要;培训班讲 “理论化知识”,不管产业缺不缺。炉厂合作社在杨桥镇的阵地建设,从一开始就带着 “产业滤镜”:每一处都瞄准生态贡粮产业的 “短板”,每一项功能都服务于 “把贡粮种好、卖好”。

合作社与研究院共建的皇柏贡粮实验室,核心功能不是 “搞科研”,而是 “保品质”—— 村民种的贡粮,收上来先送实验室测 “水分含量、碎粒率、农药残留”,合格的才能贴 “皇柏贡粮” 标签;为了帮产业拿 “绿色食品认证”,实验室还专门开辟 “认证检测通道”,一年帮合作社节省外送检测费用 。隔壁的图书室,也不是 “杂书堆”,而是 “贡粮产业工具书库”:书架按 “种植 - 管理 - 销售” 分三大区,《生态贡粮种植技术图谱》里夹着炉厂村的土壤数据备注,《农产品电商运营》里贴着合作社的抖音账号二维码,村民翻书时,既能学技术,又能直接对接产业资源。

更精准的是杨桥镇的农技培训班 —— 它不是 “定期开课”,而是 “按需开课”:合作社要在春耕前完成 “土壤改良”,就开 “土壤调理实操班”,请研究院专家现场教 “怎么配有机肥、怎么测 pH 值”;要在秋收后对接电商销售,就开 “贡粮包装与直播带货班”,邀请县电商中心的老师教 “怎么拍粮田视频、怎么说清生态卖点”。截至目前,培训班已开 6 期,培育的 89 名学员里,有 67 人直接参与合作社的生态贡粮种植、加工或销售,真正实现 “学完就能用,用了就创收”。这种 “阵地跟着产业走,功能贴着产业补” 的模式,彻底打破了 “阵地与产业两张皮” 的困境,让每一处育才载体都成为 “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政策的 “产业赋能术”:不是 “给钱给物”,而是 “帮产业育才、助人才兴产”
国家政策给乡村人才振兴的支持,从来不是 “撒胡椒面”,而是 “精准滴灌”—— 瞄准产业需求,帮合作社育才;对接人才成长,助产业升级。炉厂合作社能把 “产业育才” 做扎实,关键就是吃透了政策的 “产业赋能逻辑”。

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专业人才”,仪陇县把这一条款转化为 “真金白银的产业支持”:合作社因为聚焦生态贡粮产业、培育产业人才,被认定为 “县级乡村振兴产业人才培育基地”,不仅拿到“阵地升级补贴”(用于实验室添检测设备、图书室更产业书籍),还能优先对接 “科技特派员”—— 研究院的 2 名专家,就是通过 “科技特派员政策” 驻点合作社,每月至少来炉厂村 3 次,现场解决产业问题。

对肖斌这样的产业带头人,政策支持更 “贴成长需求”:他通过合作社推荐,入选 “仪陇县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免费参加为期 3 个月的 “农产品品牌运营研修班”,学完回来就帮合作社设计了 “炉厂村生态贡粮” 包装;针对合作社引进的 “生态种植技术员”,县里还有 “产业人才租房补贴”解决了外地人才 “住得贵” 的顾虑。更关键的是,政策还帮合作社打通了 “产业销路”:凭借 “产业人才培育成果”,这又反过来让更多村民愿意学技术、当人才 —— 毕竟 “有销路,学技术才有用”。

这种 “政策赋能产业、产业吸引人才、人才反哺产业” 的闭环,正是炉厂村留才、育才的关键:乡村人才不需要 “空泛的荣誉”,需要 “能帮产业赚钱的支持”;合作社不需要 “零散的补贴”,需要 “能绑定产业与人才的政策”。政策找对了 “产业” 这个支点,人才振兴自然就有了 “发力点”。

在炉厂村,没人把 “人才振兴” 挂在嘴上,但人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效果:肖斌手里的 “土壤适配表”,让贡粮品质一年比一年好;实验室的检测报告,让合作社的贡粮在市场上更有底气;培训班出来的学员,有的成了 “种植能手”,有的成了 “销售骨干”—— 这就是最实在的人才振兴:不是培养 “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培育 “扎根产业的能手”;不是建 “无人问津的阵地”,而是搭 “服务产业的平台”。

炉厂合作社的实践证明: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从来不是 “育多少人”,而是 “育的人能不能帮产业升级”;从来不是 “建多少阵地”,而是 “建的阵地能不能让产业赚钱”。当人才与产业绑在一起,乡村振兴就有了 “源源不断的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5:02 , Processed in 0.041638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