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回复: 0

[仪陇县杨桥镇炉厂村] 白桦山村:借马鞍红色邻域东风,皇柏贡粮合作社让肖斌们 “技”“魂” 双驱兴乡村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8 16: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桦山村:借马鞍红色邻域东风,皇柏贡粮合作社让肖斌们 “技”“魂” 双驱兴乡村

乡村人才振兴的深层梗阻,从来不是 “缺技术载体”,而是 “少精神纽带”;不是 “没带头人”,而是 “带头人缺把资源拧成绳的能力”。在仪陇县杨桥镇白桦山村,白桦山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找到了独特解法 —— 依托柳垭镇紧邻马鞍镇红色文化圣地的区位优势,以村队长肖斌为 “红色精神传译者 + 技术落地推动者”,联动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打造 “红 + 绿”(红色精神 + 绿色种植)育才体系,让生态种植技术有了 “精神内核”,让乡村人才有了 “信念支撑”,走出了一条 “借红色资源聚才、靠绿色产业留才” 的特色路径。


肖斌的 “红绿双担”:从 “村队管理者” 到 “红色引路人 + 技术领头雁”

靠近红色圣地,不等于能用好红色资源;懂基层管理,不代表能把技术与精神拧成一股劲。肖斌的突破,恰恰在于把 “马鞍红色基因” 转化为了人才带动的 “软实力”,把 “研究院技术” 变成了农户信得过的 “硬成果”。
作为土生土长的白桦山人,肖斌常带着村民去马鞍镇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参观 —— 以前是 “纯缅怀”,现在多了层 “找方法” 的目的。看到 “朱德元帅与战士同劳动” 的展区,他会结合合作社的生态种植难题说:“元帅当年带头开荒,咱现在带头试种生态贡粮,都是‘先干给大家看’的理儿!” 这种 “红色故事 + 现实问题” 的结合,让农户对 “改种” 的抵触少了很多。

面对研究院送来的 “土壤检测报告”“生态肥配比方案”,肖斌没直接 “硬推”,而是先在自家 4 亩地里搞 “红色示范田”:按研究院方案种贡粮,田边插着 “向革命先辈学习,攻坚克难搞种植” 的牌子。秋收时,他的 “示范田” 亩产比传统种植多 260 斤,农药用量减了近 40%,还拿到了 “生态农产品认证”。他带着村民去田里看成果,手里攥着检测报告,嘴里讲着 “元帅当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作风”,一下说服 27 户农户跟着加入生态种植队伍。
肖斌的实践,精准呼应了中央《关于利用红色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中 “发挥红色资源在乡村人才思想政治引领中的作用” 的要求,也契合仪陇县 “红色邻域人才培育计划” 的初衷:在靠近红色圣地的乡村,人才不仅要 “懂技术、会管理”,更要 “能传红色精神、会用红色方法”。肖斌的 “双担” 角色,让技术落地有了 “信任基础”,让人才带动有了 “精神温度”—— 这是其他地区难复制的 “区位优势转化力”。

红 + 绿” 育才体系:实验室测 “绿”、图书室藏 “红”、培训班融 “双元”
乡村育才阵地最怕 “单一化”:要么只讲技术没温度,要么只谈精神不落地。白桦山合作社在柳垭镇打造的育才载体,从一开始就带着 “红绿融合” 的设计,让每一处阵地都既能教技术,又能传精神。
合作社与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实验室,核心功能是 “测绿”—— 检测土壤肥力、把控生态种植标准,但墙上多了块 “红色技术墙”:贴着 “革命时期农技人员扎根农村” 的老照片,写着 “像搞科研一样严谨种粮” 的标语。检测员在给农户讲 “农药残留标准” 时,会顺带提一句 “当年红军战士为保护群众庄稼,宁愿自己饿肚子,咱现在种生态粮,也是对消费者负责”,让技术标准多了层 “责任意识”。
隔壁的皇柏贡粮图书室,更是 “红绿对半开”:一半书架是《生态种植技术手册》《土壤肥料学》等 “绿色书籍”,书里夹着肖斌手写的 “实操小贴士”;另一半是《朱德的扁担》《仪陇红色农业故事》等 “红色读物”,其中《仪陇红色农业故事》里,记载着抗战时期当地农民 “用传统农技支援前线” 的案例,肖斌会组织农户定期读,让大家明白 “种好粮从来都和‘责任’挂钩”。
而柳垭镇的农技培训班,直接把 “红色微课堂” 嵌进了课程:每期培训前,会组织学员去马鞍镇红色圣地开展 1 小时 “现场教学”,听讲解员讲 “元帅如何带头解决粮食问题”;回到课堂,专家再结合 “生态种植中的难题”,讲解 “如何像革命先辈一样‘啃硬骨头’”。截至目前,培训班已办 8 期,培育的 112 名生态种植人才中,有 88% 主动加入 “白桦山红色种植志愿队”,在农忙时帮困难农户抢收、传技术 —— 这不是 “技术培训的附加项”,而是 “红色育才的必然结果”。

政策的 “邻域赋能”:把 “红色区位优势” 转化为 “人才实惠”
靠近红色圣地,不该只是 “荣誉标签”,更该是 “政策红利”;国家支持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也不该停在 “文件上”,要变成人才能摸到的 “实惠”。白桦山合作社的人才实践,正是吃透了 “红色邻域” 的政策优势。
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明确 “对依托红色资源开展乡村人才培育的主体给予倾斜支持”,仪陇县据此推出 “红色邻域人才专项政策”:白桦山合作社因联动马鞍红色圣地开展人才培育,被认定为 “县级红色 + 绿色人才培育基地”, “红色农业书籍”;肖斌作为 “红色邻域优秀带头人”,不仅能免费参加 “朱德干部学院” 的 “乡村振兴带头人研修班”,还能优先申报 “红色产业创业贷款”生态贡粮。
对合作社引进的 “生态种植技术员”,政策更是 “精准让利”还能免费带家属参观马鞍红色圣地;参与 “红色种植志愿队” 的人才,年度考核优秀者可获得 “仪陇县红色人才奖章”,凭奖章能优先对接县内农业企业的合作资源。

这种 “把红色区位优势转化为人才政策红利” 的模式,彻底破解了 “靠近红色圣地却用不好资源” 的困境 —— 乡村人才不需要 “空洞的红色口号”,需要 “红色资源带来的成长机会、实惠保障”;合作社不需要 “单一的技术支持”,需要 “红色政策赋能的产业底气”。政策找对了 “红色邻域” 这个支点,人才振兴自然就有了 “加速度”。
在白桦山村,人才振兴从来不是 “技术和精神两张皮”:肖斌带农户种的生态贡粮,藏着 “红色责任”;实验室里的检测数据,连着 “红色严谨”;培训班上的技术讲解,裹着 “红色信念”。柳垭镇紧邻马鞍红色圣地的区位优势,也不再是 “地图上的距离”,而是变成了 “人才成长的养分”“产业升级的动力”。
白桦山合作社的实践证明:乡村人才振兴,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让技术有 “精神支撑” 的纽带;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把 “区位优势” 转化为 “人才红利” 的能力。当红色精神能帮技术落地,当绿色产业能让人才扎根,乡村振兴就有了 “既走得稳、又走得远” 的底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4:54 , Processed in 0.022491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