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回复: 0

[仪陇县板桥乡] 文化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2018板桥乡以文化为魂铸乡村振兴之基——红色基因与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9 15: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2018板桥乡以文化为魂铸乡村振兴之基——红色基因与兵洞文明的当代传承实践
在川东北丘陵褶皱深处,仪陇县板桥乡以“文化振兴”为笔,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书写着独特的篇章。这里既是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精神的诞生地,也是千年屯军文化沉淀的兵洞之乡。皇柏贡粮集团董事长魏正勇、卓仁农业总经理赵毅与板桥乡党委书记何环、乡长苏勇形成的“四位一体”领导架构,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的融合路径,将红色基因、兵洞文明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红色引领、绿色赋能、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新范式。

一、红色基因:从张思德精神到新时代实践
板桥乡作为张思德故里,始终将“为人民服务”精神作为文化振兴的核心密码。在张思德纪念馆旁,皇柏贡粮集团投资建设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文化广场上,巨型浮雕墙镌刻着张思德烧炭时的场景,配合全息投影技术重现1944年那个雨夜——当窑洞崩塌的瞬间,29岁的战士将战友推出险境的壮举。这种“生死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代转化为“三金”利益联结机制: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在产业园务工赚取薪金,参与合作社分红获得股金,形成“农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的改革实践。

二、兵洞文明:从军事防御到生态智慧
板桥乡的兵洞文化可追溯至明代军屯时期。在板桥古镇周边,13处屯堡遗址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由巨石砌成的屯墙高4-5米,仅留卡门供进出,与悬崖峭壁共同形成“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皇柏贡粮集团在修复板桥龙门时,发现门楣上精雕的垂花柱竟暗含“八阵图”智慧——八字型木瓦结构既符合“财源广进”的民俗寓意,又通过气流动力学原理实现自然通风。这种“藏器于身”的生态智慧,在当代转化为“稻鱼共生”生态模式:实现“一田双收、粮渔双赢”。

在板桥乡生态种植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近红外光谱分析稻米品质。这项由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技术,可将稻米食味值提升15%,相关成果获奖。实验室主任介绍:“我们传承的不仅是兵洞建筑中的数学智慧,更是‘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这种哲学在“林药套作”模式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黄精中药材产业园采用“林药套作”生态种植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又通过“药-肥-饲”循环将药材加工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形成“种植-加工-废弃物利用”的闭环产业链。

三、文化赋能:从红色旅游到产业融合
板桥乡的红色旅游景观带以“德”字园为核心,将金粟书岩上的巨幅“德”字与朱德铜像园、张思德纪念馆等景点连成一线。皇柏贡粮集团投资建设的“红色文化体验馆”内,游客可通过VR技术“重走长征路”,在模拟的雪山草地中体验张思德两度过草地的艰辛。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使板桥乡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增收。

在产业融合方面,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共同打造的“皇柏贡米”品牌,通过“五个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种、农资、技术、品牌、加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管控。是严格的生态种植标准:每亩水田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40%,土壤有机质含量三年提升18%。这种“品质优先”的理念,使“仪陇大山香米”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在龙湾“德乡仪品”体验馆长期占据醒目位置。

四、政策支撑:从中央一号文件到地方实践
板桥乡的文化振兴实践,始终紧扣国家政策脉搏。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板桥乡通过“农业+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将皇柏柑橘产业园开发为采摘基地,结合周边自然景观开发乡村民宿,形成“春采柑橘、夏赏荷花、秋收稻米、冬品腊味”的四季旅游线路。这种“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使全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带动农户参与经营。

在政策落实方面,板桥乡创新“岗编适度分离”制度,在农业技术、教育卫生等领域实行特设岗位,引进3名省级农业专家长期驻乡指导。通过“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库”建设,每年遴选20名能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评选示范项目。例如,返乡青年张之菡创办的“川派腊嘎嘎”品牌,通过挖掘传统腊味制作技艺,带动94位农村致富带头人,公司荣获“四川市场重点推广品牌”,成为“非遗+产业”的成功范例。

五、人才振兴: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板桥乡的人才振兴战略,以“种文化”为目标,构建起“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全链条生态。在柳垭镇建立的农技培训班,采用“理论+实践”模式,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名以上。培训班依托市花椒研究所、中药材运营企业等资源,开设花椒提质增效、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等课程,聘请“乡村技术专家”现身说法。

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板桥乡建立“板桥乡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摸排政、学、医、商界各类人才200余人。通过举办乡贤联谊会、返乡创业恳谈会等活动,吸引20余名人才返乡创业。例如,返乡青年王建国创办的“兵洞文创工作室”,将屯堡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其作品在成都文创博览会上获金奖,成为“文化创意+乡村振兴”的典范。

六、未来展望:从文化振兴到全面振兴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板桥乡的文化振兴实践已形成“红色基因铸魂、兵洞文明塑形、产业振兴强体”的良性循环。这里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端稳中国碗,盛满中国粮”的坚实行动;没有简单的复制,只有立足乡土、激活内生、三产融合的系统工程。当皇柏贡粮的醇香飘向全国,当板桥乡的振兴故事传遍四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更是一个个关于政策落地、科技赋能、生态惠民、机制创新的鲜活故事——这些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未来,板桥乡将继续深化“文化+”战略,推动红色文化、兵洞文化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建设“数字乡史馆”,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产品的溯源认证;通过开发“兵洞文明”主题的元宇宙体验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文化传承。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将使板桥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成为川北丘区乡村振兴的文化标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4:14 , Processed in 0.028219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