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回复: 0

[仪陇县立山镇] 文化振兴:仪陇县长胜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红色为魂、合作社为桥,让革命老区的文化自信照亮乡村振兴路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9 19: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振兴:仪陇县长胜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红色为魂、合作社为桥,让革命老区的文化自信照亮乡村振兴路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乡村振兴的 “灵魂”。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文化振兴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位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7 年)》明确提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乡村文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更是强调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红色文化进乡村、进基层”。


在仪陇县立山镇这片红色热土上,长胜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 “长胜合作社”)自成立以来,便以 “挖掘红色根脉、践行初心使命” 为己任 —— 扎根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土壤,将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融入合作社运营,用红色文化赋能贡粮产业、涵养乡风文明、凝聚村民人心。如今的立山镇,红色故事有人讲、红色精神有人传、红色文化能致富,文化振兴不再是 “墙上标语”,而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 “幸福图景”,生动诠释了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 的深刻内涵。

一、红色根脉:立山镇文化振兴的 “基因密码”
立山镇地处仪陇县东北部,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 “一脚踏三县、红色满山川” 的美誉。这片土地上,留存着红军政治部旧址、抗日救亡宣传点、“红军树” 等红色遗址 12 处,流传着 “红军夜宿农家不扰民”“张思德式好战士李开友护粮” 等红色故事 20 余则,更孕育了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艰苦奋斗” 的红色精神 —— 这是立山镇文化振兴最宝贵的 “基因库”,也是长胜合作社开展文化实践的 “源头活水”。


(一)红色遗址:凝固的 “革命教科书”
走进立山镇长胜村,村口那棵枝繁叶茂的黄葛树格外醒目,树干上 “跟着红军走” 的斑驳标语,虽历经 80 余年风雨,仍清晰可见 —— 这便是当地有名的 “红军树”。1933 年,红四方面军某部在此驻扎,战士们在树下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临走时留下 “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谋幸福” 的承诺,村民为纪念红军,将此树命名为 “红军树”。


类似的红色遗址,在立山镇还有很多:位于立山村的 “红军政治部旧址”,青砖灰瓦的老屋里,仍保留着当年红军使用的煤油灯、公文包、宣传标语;位于柏林村的 “抗日救亡宣传点”,斑驳的土墙记录着 1938 年当地青年在此演讲、募捐,支援前线的热血岁月;位于灯塔村的 “李开友护粮旧址”,讲述着 1949 年当地村民李开友为保护支援解放军的粮食,与土匪搏斗的英雄事迹。


这些红色遗址,不是冰冷的 “历史遗迹”,而是凝固的 “革命教科书”。正如立山镇党委书记在文化振兴工作会上所说:“每一处遗址背后,都藏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每一块砖瓦之上,都刻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 这是立山镇最独特的文化财富,也是我们搞文化振兴的‘根’。”


(二)红色故事:流动的 “精神传家宝”
“以前听爷爷说,红军战士住在咱家时,晚上帮咱挑水、扫院,临走时还把水缸挑满,连一根柴火都没多拿……” 在立山镇长胜村的 “红色故事会” 上,72 岁的村民王秀英正给孩子们讲述自家的红色记忆。这样的场景,在立山镇每周都会上演 —— 老党员、老村民化身 “红色讲解员”,把祖辈流传的红色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


长胜合作社成立后,第一件事便是联合立山镇文化站,开展 “红色故事抢救性挖掘” 行动:组织 5 名合作社骨干,走访 30 余名老党员、老村民,用文字、录音、视频记录下 “红军树的故事”“李开友护粮”“抗日募捐” 等 23 则红色故事,整理成《立山镇红色故事集》;同时,邀请县党史办专家考证故事细节,确保每一则故事都 “真实、鲜活”,避免 “虚构化、口号化”。


“李开友当年才 20 岁,土匪抢粮时,他抱着粮袋往山上跑,被土匪砍伤了胳膊,还是把粮食送到了解放军手里……” 合作社理事长李建国,每次给新加入的社员培训,都会先讲一遍李开友的故事,“咱种贡粮,也要学李开友 —— 守好粮、为好民,不辜负这片红色土地。” 这些红色故事,就这样从 “爷爷的讲述” 变成 “合作社的教材”,从 “历史记忆” 变成 “现实动力”。


(三)红色精神:不变的 “初心坐标系”
立山镇的红色文化,最终沉淀为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艰苦奋斗” 的精神内核 —— 这与长胜合作社的宗旨高度契合。合作社成立之初,李建国便提出 “三个对标”:


对标 “服务人民” 的初心:合作社的贡粮优先满足本地村民需求,售价低于市场价 10%,困难村民可 “先领粮、后付款”;


对标 “艰苦奋斗” 的作风:合作社骨干带头下地干活,不搞 “特殊化”,春耕时每天凌晨 5 点就到田里,和农户一起插秧;


对标 “对党忠诚” 的信念:合作社建立 “党员先锋岗”,6 名党员骨干分片负责农户技术指导,确保 “政策不跑偏、服务不打折”。


这种 “精神对标”,让红色文化不再是 “抽象概念”,而是合作社运营的 “行为准则”。2022 年干旱时,合作社优先把灌溉水引向农户的贡粮田,自己的示范田靠雨水灌溉;2023 年粮食价格波动,合作社坚持 “保底价收购”,哪怕自己少赚,也不让农户吃亏 —— 这些做法,正是 “为人民服务” 红色精神的当代实践。


二、合作社为桥:红色文化从 “历史” 走向 “现实” 的转化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最怕 “两张皮”:红色遗址 “锁在深闺”,红色故事 “只在口头”,红色精神 “悬在空中”,无法与村民生活、产业发展结合。长胜合作社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搭建了一座 “转化之桥”—— 将红色文化从 “历史资源” 转化为 “产业动能”“治理效能”“村民素养”,让文化振兴有 “载体”、有 “实效”、有 “温度”。


(一)文化赋能产业:让 “红色基因” 融入 “贡粮品牌”
“咱立山镇的贡粮,不能只卖‘生态’,更要卖‘红色’—— 每一粒米里,都该有‘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是李建国在合作社品牌建设会上的核心思路。长胜合作社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皇柏贡粮的 “种植、包装、销售” 全链条,让 “红色贡粮” 成为立山镇的特色 IP。


在 “种植环节”,合作社推行 “红色种植标准”:借鉴红军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纪律,制定《生态种植十不准》,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确保贡粮 “安全、优质”,对得起 “红色土地” 的滋养;同时,在贡粮基地设立 “红色示范田”,由党员骨干带头种植,田边插着 “学习李开友,守好每一粒粮” 的标语,让农户在种植时,时刻牢记 “品质为本、为民负责”。


在 “包装环节”,合作社设计 “红色主题包装”:贡粮礼盒以 “红军灰” 为底色,正面印着 “立山镇红色贡粮” 字样和 “红军树” 图案,背面印着一则简短的红色故事(如 “李开友护粮”);每袋贡粮里,都附赠一张 “红色卡片”,上面写着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忘守粮人”,提醒消费者铭记红色历史。这种 “有故事、有温度” 的包装,让贡粮从 “普通农产品” 变成 “红色文化载体”——2023 年,红色主题礼盒销量占合作社总销量的 60%,较普通包装溢价 20%。


在 “销售环节”,合作社开展 “红色研学 + 贡粮体验” 活动:邀请城市消费者走进立山镇,先参观 “红军树”“政治部旧址”,听红色故事;再到贡粮基地,体验 “红军式农耕”(用传统农具插秧、收割);最后品尝 “红色贡粮宴”,听合作社成员讲解 “贡粮背后的红色初心”。2023 年,合作社累计接待研学团队 32 个,带动贡粮销售 50 万斤,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了立山镇的红色文化。


这种 “文化赋能产业” 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贡粮的品牌价值,更让红色文化有了 “可持续的传播载体”—— 消费者买的不是 “一袋米”,而是 “一份红色记忆”;农户种的不是 “普通粮”,而是 “一份红色责任”。正如李建国所说:“当贡粮能赚钱、红色能传播,农户才会主动守护红色文化,这才是‘产业养文化、文化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二)文化赋能治理:让 “红色精神” 成为 “乡风文明” 的内核
乡村治理的难点,在于 “人心不齐、规矩难守”。长胜合作社将红色精神融入乡村治理,用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凝聚人心,用 “艰苦奋斗” 的作风改善乡风,让文化振兴成为 “治理振兴的润滑剂”。


合作社牵头成立 “红色志愿队”,队员由合作社骨干、党员、积极分子组成,主要负责三项工作:一是 “红色宣讲”,每周到各村讲红色故事,每月组织一次 “红色电影放映”(如《张思德》《红军长征在四川》);二是 “公益服务”,帮困难村民抢收粮食、修缮房屋,逢年过节慰问孤寡老人 ——2023 年,志愿队累计开展公益服务 48 次,帮扶村民 23 户;三是 “矛盾调解”,用 “红军团结群众” 的方法,调解邻里纠纷,比如某村两户村民因宅基地吵架,志愿队成员用 “红军战士互帮互助” 的故事劝说,最终两户握手言和。


同时,合作社联合立山镇村委会,开展 “红色家风” 评选活动:围绕 “对党忠诚、服务他人、勤俭持家” 三个标准,由村民投票选出 “红色家风示范户”,获奖家庭可获得 “红色荣誉证书” 和合作社的贡粮奖励。2023 年,共评选出 12 户示范户,其中长胜村村民刘光富家庭,因 “长期照顾瘫痪邻居、主动参与公益” 当选,他的事迹通过村广播、微信群传播后,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志愿服务。


更重要的是,合作社将红色精神融入 “村规民约”:在原有村规民约基础上,增加 “传承红色文化” 条款,如 “爱护红色遗址、不损坏红色标语”“主动学习红色故事、向晚辈传播红色精神”“践行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 等。为确保条款落地,合作社还推行 “红色积分制”: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参与红色活动,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贡粮、农资或合作社的务工机会。2023 年,立山镇村民红色积分平均兑换率达 85%,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 以前村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现象少了,主动参与公益的多了;闲时打牌聊天的少了,听红色故事、学种植技术的多了。


“红色精神就像‘黏合剂’,把村民的心聚在了一起。” 立山镇长胜村村委会主任感慨道,“以前开会,村民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不发言;现在讲红色故事、议公益事,大家都积极得很 —— 这就是文化振兴的力量。”


(三)文化赋能村民:让 “红色记忆” 滋养 “村民素养
乡村文化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村民成为 “文化的传承者、受益者、创造者”。长胜合作社通过 “教育、体验、参与” 三维发力,让红色文化走进村民日常生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


在 “教育维度”,合作社联合立山镇中心小学,开展 “红色文化进校园” 活动:一是 “红色课堂”,邀请老党员、合作社骨干到学校讲红色故事,每周一节;二是 “红色实践”,组织学生到 “红军树”“政治部旧址” 开展研学,体验 “红军小战士” 角色,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三是 “红色创作”,鼓励学生用绘画、作文、手抄报等形式,表达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2023 年,共收到学生红色作品 200 余件,其中《红军树的守护》绘画作品获仪陇县小学生书画比赛一等奖。


在 “体验维度”,合作社在贡粮基地设立 “红色农耕体验区”,村民可免费体验传统农耕工具(如犁、耙、镰刀),学习红军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的精神;同时,定期举办 “红色运动会”,设置 “挑粮比赛”“插秧接力” 等项目,模拟红军 “扁担挑粮” 的场景,让村民在运动中感受红色精神 ——2023 年,“红色运动会” 吸引 200 余名村民参与,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邻里感情。


在 “参与维度”,合作社鼓励村民成为 “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一是 “红色故事征集”,面向村民征集家族中的红色记忆、身边的好人好事,优秀故事编入《立山镇红色故事集(续集)》;二是 “红色文艺创作”,组织有文艺特长的村民,编排红色山歌、快板、小品,在村里的 “红色文化广场” 演出 ——2023 年,村民自编自演的快板《李开友护粮记》,在仪陇县 “乡村文化节” 上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三是 “红色遗址守护”,招募村民担任 “红色遗址管理员”,负责日常清洁、讲解引导,目前已有 15 名村民参与,其中包括 3 名返乡青年。


“以前觉得红色文化是‘老一辈的事’,现在才知道,咱也能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人’。” 立山镇返乡青年李娟,既是合作社的技术员,也是 “红色遗址管理员”,她通过抖音账号分享立山镇的红色故事和贡粮种植日常,粉丝量达 5 万,“每次看到评论里有人说‘想来立山看看红军树、吃红色贡粮’,我就特别自豪 —— 这就是咱立山镇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振兴的 “立山成效”:从 “文化自觉” 到 “乡村自强”
长胜合作社的文化实践,让立山镇的文化振兴从 “被动推动” 变为 “主动参与”,从 “单一红色” 变为 “多元融合”,从 “文化输出” 变为 “价值共创”,最终实现了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乡村自强” 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 “持久动力”。


(一)文化自觉:村民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
以前,立山镇的红色文化 “养在深闺”:红色遗址靠政府维护,红色故事靠老人口头传,年轻村民大多 “不了解、不关心”。如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主动参与红色文化建设:有的当 “红色讲解员”,有的做 “遗址管理员”,有的编 “红色文艺节目”——2023 年,立山镇参与红色文化活动的村民达 800 余人次,占常住人口的 30%,较合作社成立前增长 200%。


长胜村村民王秀英,以前是 “典型的农村老太太”,除了种地、做家务,很少参与其他活动。加入合作社的 “红色志愿队” 后,她主动学习红色故事,现在能熟练讲述 10 余则,还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课:“以前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现在能给孩子们讲红军的故事,觉得自己还有价值 —— 这就是文化给我的力量。”


这种 “文化自觉”,本质是村民对本土文化的 “认同感” 提升 —— 当红色文化能带来 “精神满足”“社会尊重” 甚至 “经济收益”(如红色讲解员有补贴、研学体验带动农家乐增收),村民自然会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从 “要我传承” 变为 “我要传承”。


(二)文化自信:乡村从 “自卑” 变为 “自豪”
以前的立山镇,因地处偏远、产业薄弱,不少村民觉得 “咱这地方没什么好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不愿回乡。如今,红色文化让立山镇有了 “独特名片”:外地游客来参观红色遗址、买红色贡粮,媒体来报道红色故事、合作社事迹,立山镇逐渐从 “不知名的偏远乡镇” 变为 “仪陇县红色文化示范地”。

这种 “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 “外界认可” 上,更体现在村民的 “精神面貌” 上:以前村民闲聊,多是抱怨 “日子难、没盼头”;现在聊的是 “红色故事怎么讲更好”“贡粮怎么卖更多”“村里的研学活动怎么搞”—— 脸上的笑容多了,眼里的光也亮了。


(三)乡村自强:从 “单一发展” 变为 “全面振兴”
文化振兴不是 “孤立的环节”,而是带动产业、人才、组织、生态振兴的 “纽带”。在立山镇,红色文化的振兴,正推动乡村实现 “全面自强”:

正如仪陇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所说:“立山镇的实践证明,文化振兴能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当红色文化成为‘产业的魂、治理的基、村民的神’,乡村就能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真正走向自强。”
四、立山镇文化振兴的 “启示”:乡村文化振兴该如何 “走得稳、走得远”?


立山镇的文化振兴实践,为革命老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启示在于 “三个紧扣”:
(一)紧扣 “本土根脉”:不搞 “千村一面”,只做 “独一无二”
乡村文化振兴最怕 “跟风模仿”:别的村搞 “古村旅游”,咱也搞;别的村编 “民俗节目”,咱也编,最终失去 “本土特色”。立山镇的成功,在于紧扣 “红色根脉”—— 深挖本地独有的红色遗址、故事、精神,不盲目照搬外地经验,让文化振兴有 “本土辨识度”。


这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 “找对根”——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基因(红色、农耕、民俗、非遗等),关键是找到 “最能代表乡村、最有生命力” 的那一个,然后深耕细作,让 “小特色” 变成 “大品牌”。
(二)紧扣 “群众主体”:不搞 “政府包办”,要让 “村民做主”


乡村文化振兴最怕 “政府唱独角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文化站、办活动,村民却 “不买账、不参与”,最终沦为 “形象工程”。立山镇的成功,在于以合作社为桥,让村民成为 “文化建设的主体”—— 从红色故事挖掘到文化活动开展,都由村民主导,政府只做 “引导、支持”,让文化振兴有 “群众基础”。


这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核心是 “聚人心”—— 文化是村民的文化,只有让村民 “有参与感、有获得感、有成就感”,文化振兴才能 “落地生根”;否则,再华丽的文化工程,也只是 “空中楼阁”。


(三)紧扣 “产业融合”:不搞 “文化悬空”,要让 “文化变现”
乡村文化振兴最怕 “文化与产业脱节”:文化只停留在 “讲故事、办活动”,不能带动产业发展、村民增收,最终难以持续。立山镇的成功,在于将红色文化与贡粮产业深度融合,让 “文化能当饭吃”—— 红色赋能品牌,品牌带动销售,销售反哺文化,形成 “文化 - 产业 - 文化” 的良性循环。


这启示我们:乡村文化振兴,关键是 “能变现”—— 这里的 “变现”,不仅是经济收益,更是文化价值的 “转化”:让文化成为产业的 “附加值”、治理的 “润滑剂”、村民的 “精神粮”,只有这样,文化振兴才能 “可持续、有活力”。
五、结语:让红色文化照亮乡村振兴的 “长征路
从 “红色遗址无人问津” 到 “红色研学络绎不绝”,从 “贡粮低价难卖” 到 “红色贡粮供不应求”,从 “村民自卑外出” 到 “青年返乡创业”—— 立山镇的变化,是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长胜合作社的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不是 “过时的历史”,而是 “鲜活的动力”;文化振兴不是 “额外的负担”,而是 “核心的引擎”。


站在新的起点,立山镇正计划进一步深化文化振兴:修复更多红色遗址,打造 “红色文化长廊”;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培育更多红色文化人才,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正如李建国所说:“革命先辈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解放之路’,现在我们要用心用劲,让红色文化为立山镇铺就‘振兴之路’—— 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自信。”


乡村振兴是一场 “新的长征”,而文化自信,就是这场长征中 “最持久的动力”。立山镇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守住文化的 “根”、凝聚群众的 “心”、找对融合的 “路”,革命老区的乡村,一定能在文化振兴的引领下,走出一条 “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 的振兴之路,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文化自信照亮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4:27 , Processed in 0.026427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