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振兴:仪陇县瓦子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文化为魂,铸就乡村振兴精神高地 在川东北革命老区仪陇县瓦子镇,一场以文化自信为内核的乡村振兴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朱德元帅故里、客家文化聚居地,瓦子镇以“红色基因+千年文脉+民俗传承”三维文化体系为支撑,将文化振兴深度融入产业、生态、组织振兴全过程,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兴业”的特色路径。 一、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革命精神铸就精神脊梁瓦子镇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一核多点”红色文化矩阵。以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为核心,打造“中国精神”红色街区、新时代红歌广场、偏石红色美丽村组三大红色地标,形成“研学+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老党员讲红色故事”“红色家庭评选”等活动,将赵坚烈士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融入村规民约,培育出“红色庭院”“红色家风”等文明乡风品牌。这种“红色+旅游+教育”的模式,不仅激活了乡村经济,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二、千年文脉赓续创新,历史记忆焕发时代光彩魏家山历史文化在此焕发新生。作为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的见证地,魏家山保留着完整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和非遗文化脉络。通过“非遗工坊+数字赋能”模式,仪陇剪纸、金龙舞等省级非遗项目实现活态传承——剪纸博物馆年接待体验,金龙舞传承人带领舞龙队走入景区、校园,成为文化交流的“活名片”。老街区保护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南池街区保留宋代戏楼遗韵,结合现代夜景工程打造“寻梦老街”主题夜经济区,这种“保护+创新”的双轨模式,让千年文脉在时代发展中延续生命。 三、民俗文化活态传承,客家风情浸润烟火日常作为“川北客家胜地”,瓦子镇将客家文化融入民生肌理。客家水席“九大碗”通过“非遗工坊+民宿经济”模式实现产业化,德乡嫂松花蛋非遗工坊获评省级优秀工坊,民俗活动创新转化,首届“魅力客家·和美乡村”农民运动会将“泥地拔河”“抓鸭摸鱼”等传统农耕技艺转化为体育竞技项目,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注脚。 四、政策赋能文化自信,制度保障激活内生动力瓦子镇文化振兴实践始终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文化资源收益共享。红色旅游、非遗工坊、民宿经济等新业态。在人才培育方面,实施“乡土人才孵化工程”,培养非遗传承人、红色讲解员等新型职业农民多名,构建起“政策+资金+机制”三位一体的文化振兴保障体系。 结语
从魏家山的千年客家风情到瓦子街的红色革命记忆,客家课堂到偏石组的民宿集群,瓦子镇以文化为魂,将红色基因、历史文脉、民俗风情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这种“以文化人、以文铸魂”的实践,不仅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未来,随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瓦子镇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让文化自信成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