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回复: 0

[仪陇县杨桥镇] 文化振兴:仪陇县杨桥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文化为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4 17: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振兴:仪陇县杨桥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文化为魂,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一、政策锚点: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根” 与 “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5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 “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保护利用好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加强传统村落、历史街区保护修缮,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政策导向,为革命老区仪陇县杨桥镇的文化振兴指明了方向。​
杨桥镇作为川北革命老区的重要节点,既有 “红军过杨桥” 的红色记忆,又有明清老街区的建筑遗存,更有 “耕读传家” 的民俗传统。仪陇县杨桥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始终紧扣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的政策要求,跳出 “就产业谈产业” 的局限,以 “挖文化、活文化、用文化” 为路径,让红色基因、老街韵味、民俗温度成为乡村振兴的 “精神引擎”,既守住了杨桥的 “文化根脉”,又激活了乡村发展的 “内生动力”,完美诠释了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文化实践:三大内核构筑杨桥文化振兴 “坐标系”
合作社以 “扎根基层、服务百姓” 为宗旨,将文化振兴融入日常运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从老街区文化中挖掘历史价值,从民风民俗文化中凝聚村民共识,形成 “三位一体” 的文化振兴格局。​
(一)红色文化铸魂:传承革命老区的 “精神密码”​
杨桥镇曾是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地,留存 “红军灶”“标语墙” 等红色遗址 3 处,“为人民服务” 的革命精神早已融入当地血脉。合作社以红色文化为 “精神内核”,推动红色基因从 “静态陈列” 变为 “动态实践”:​
  • 挖深红色记忆,筑牢思想根基:联合杨桥镇政府、仪陇县党史研究室,走访 28 位老党员、老村民,整理 “红军帮农种粮”“杨桥阻击战” 等红色故事 12 则,编纂《杨桥红色记忆》小册子,发放至合作社员工及农户手中;在合作社办公区设立 “红色文化角”,陈列红军用过的农耕工具、煤油灯等实物 15 件,定期组织 “红色故事会”,2024 年累计开展 36 场,覆盖村民、员工 800 余人次,让 “艰苦奋斗、为民服务” 的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 融入产业实践,践行初心使命: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农户的具体行动 —— 针对脱贫户、留守老人等群体,推出 “红色帮扶套餐”:免费提供贡粮种子、上门开展技术指导、优先收购粮食(收购价再上浮 5%)。2024 年,合作社帮扶脱贫户,带动其户均增收;农忙时节,组织 “党员突击队”,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抢收稻谷、油菜,用实际行动诠释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让红色精神从 “故事里” 走进 “生活中”。​

  • 打造红色研学,扩大文化影响:依托 “皇柏贡粮守护健康工程中国行”,设计 “红色研学 + 农耕体验” 线路:游客先参观杨桥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再到皇柏贡粮产业园体验插秧、收割,最后参与 “红军粮”(皇柏贡米)制作。2024 年接待研学团队 45 个,参与人数 1800 余人次,既传播了红色文化,又带动了贡粮产品销售,实现 “红色文化促产业,产业反哺文化传承” 的良性循环。​

(二)老街区文化塑形:活化历史遗存的 “时光印记”​
杨桥镇老街区始建于明清时期,总长 800 余米,保留 “前店后宅” 式土木结构建筑 48 栋,曾是川北重要的粮油集散地,如今因人口外流、设施老化渐失活力。合作社以 “保护 + 活化” 为思路,让老街区从 “沉睡的遗产” 变为 “活态的文化空间”:​
  • 保护性修缮,留住 “老街味道”:联合杨桥镇政府争取 “传统村落保护资金”,对老街区核心段 30 栋建筑进行修缮 —— 保留青石板路、木质门窗、雕花雀替等传统元素,仅更换腐朽梁柱、增设消防设施;在街区入口设立 “杨桥老街” 标识牌,标注建筑年代、历史功能,让游客一眼读懂老街的 “前世今生”。2024 年修缮完成后,老街区获评 “仪陇县历史文化街区”。​

  • 业态植入,激活 “老街活力”:合作社在老街区开设 “皇柏贡粮文化体验店”,店内不仅销售皇柏贡米、菜籽油等产品,还设置 “粮油文化展柜”,展示传统舂米、榨油工具,邀请老工匠现场演示传统技艺;联合本地村民,在街区开设 “民俗小吃铺”(售卖杨桥麻饼、手工挂面)、“非遗手作馆”(竹编、剪纸),形成 “文化体验 + 产品销售 + 民俗消费” 的业态集群。2024 年,老街区商户营业额较修缮前增长 120%,带动 15 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 节庆赋能,唤醒 “老街记忆”: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合作社牵头举办 “杨桥老街文化节”—— 春节组织 “舞龙舞狮 + 年货集市”,中秋开展 “赏月诗会 + 贡粮品鉴”,让村民回到老街、游客走进老街,感受 “热闹如昔” 的烟火气。成为杨桥镇 “文旅新地标”,也让村民重新找回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民风民俗文化凝心:守护乡土生活的 “烟火气息”​
杨桥镇保留着 “农耕祭祀”“晒秋节”“手工制茶” 等民俗,这些 “土生土长” 的文化是村民的 “集体记忆”。合作社以 “尊重 + 传承” 为原则,让民风民俗从 “小众习俗” 变为 “大众认同”:​
  • 挖掘民俗资源,守住 “乡土根脉”:组织 “民俗调研队”,走进 23 个村民家中,记录 “杨桥农耕歌谣”“传统节气谚语”“手工制茶技艺” 等民俗内容,拍摄《杨桥民俗》纪录片,在合作社视频号、杨桥镇文化站播放,累计播放量超 5 万次;收集传统农耕工具(犁、耙、水车)30 余件,在贡粮产业园打造 “农耕民俗馆”,免费向村民、游客开放,让年轻一代了解 “父辈的耕种方式”。​

  • 转化民俗活动,增强 “村民粘性”:将民俗与产业结合,举办 “杨桥晒秋节”—— 每年 9 月,组织农户在贡粮产业园的晒谷场晾晒稻谷、玉米、辣椒,现场开展 “贡粮评选”(评选 “最美稻穗”“最香贡米”)、“民俗表演”(农耕舞、山歌对唱),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民俗乐趣,同时宣传皇柏贡粮品质。2024 年晒秋节吸引村民参与,评选出的 “优质贡米” 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溢价率达 30%,实现 “民俗活动促销售,村民增收享红利”。​

  • 培育民俗骨干,传承 “文化技艺”:邀请 6 位掌握传统技艺的老村民(手工制茶、竹编、剪纸)担任 “民俗导师”,在合作社开设 “民俗技艺培训班”,免费教授村民技艺,成为民俗传承的 “新生力量”;支持村民成立 “杨桥民俗艺术团”,编排以农耕、民俗为主题的节目,在周边乡镇巡演,让杨桥民俗 “走出去”,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豪感。​

三、文化赋能:从 “文化自觉” 到 “振兴实效” 的价值转化
合作社的文化振兴实践,并非 “为文化而文化”,而是以文化为 “纽带”,实现 “精神价值” 与 “物质价值” 的双重转化,让文化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治理提升、村民增收的 “催化剂”。​
(一)赋能产业:文化为贡粮注入 “独特价值”​
通过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赋能,皇柏贡粮从 “普通粮油” 变为 “有故事、有温度” 的文化产品:包装上印上 “红军帮农种粮” 的插画、老街区的剪影,产品介绍中融入杨桥民俗故事;线上销售时,搭配《杨桥红色记忆》《杨桥民俗》等文化内容,增强消费者认同感。2024 年,“文化赋能型” 贡粮产品销售额占合作社总销售额的 65%,溢价率较普通产品高 20%-30%,带动合作社产值增长 40%,实现 “文化提价、产业增效”。​
(二)赋能治理:文化凝聚乡村 “发展共识”​
红色文化中的 “为民服务” 精神、民俗文化中的 “互助传统”,成为杨桥镇乡村治理的 “软实力”:合作社牵头制定《杨桥村规民约(文化版)》,将 “传承红色精神”“保护老街区”“参与民俗活动” 纳入条款;通过 “红色故事会”“民俗活动”,促进村民互动交流,化解邻里矛盾,2024 年杨桥镇合作社所在村的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 50%,形成 “文化聚人心,人心促和谐” 的治理格局。​
(三)赋能村民:文化提升群众 “幸福指数”​
文化振兴让村民既是 “参与者”,也是 “受益者”:不仅通过文化相关业态(老街区商铺、研学服务)获得收入,更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到 “家乡的魅力”。“以前觉得杨桥老了、土了,现在合作社挖了红色故事、修了老街,年轻人都愿意回来看看,我在老街开了小吃铺,心里别提多踏实!”2024 年,杨桥镇村民对 “家乡文化认同度” 调研显示,满意度达 92%,较 2021 年提升 35 个百分点,文化自信真正转化为村民的 “幸福底气”。​
四、经验启示:杨桥文化振兴的 “可复制密码”
杨桥镇的实践,为革命老区、农业乡镇的文化振兴提供了 “可借鉴、可复制” 的经验,核心在于把握三个 “结合”:​
(一)政策导向与地方实际相结合​
紧扣中央 “传承红色基因、保护乡土文化” 的政策要求,不盲目 “造文化”,而是深挖杨桥自身的红色、老街、民俗资源,让文化振兴有 “根” 可寻,避免 “千村一面”。​
(二)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不将文化与产业割裂,而是把文化作为产业的 “灵魂”,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产品价值、拓展业态空间,让文化 “活” 在产业中,产业 “反哺” 文化传承,实现 “文化 + 产业” 的双向共赢。​
(三)合作社引领与村民参与相结合​
合作社既当 “文化挖掘者”,又当 “实践组织者”,但始终坚持 “村民主体”—— 从收集红色故事、民俗技艺,到参与老街区运营、文化活动,都让村民全程参与,让文化振兴成为 “村民的事”,而非 “合作社的事”,真正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行动自觉。​
结语
从红色故事的挖掘到老街区的活化,从民俗活动的传承到文化赋能的实效,仪陇县杨桥镇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以 “文化为魂”,走出了一条 “精神富农、文化兴村” 的振兴路。这一路径证明:乡村振兴的 “魂”,在于文化的自信;乡村发展的 “力”,源于文化的赋能。当红色基因融入乡村肌理,当老街区焕发新生,当民俗文化温暖人心,乡村便有了 “记得住的乡愁”,更有了 “看得见的未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杨桥的实践正以 “文化自信” 的力量,书写着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崭新答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4:43 , Processed in 0.023302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