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回复: 0

[仪陇县五福镇] 人才振兴:仪陇县东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五福镇破题:东观合作社靠 “基层带头人 + 闭环育才” 打通乡村人才 “最后一公里”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8 16: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振兴:仪陇县东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五福镇破题:东观合作社靠 “基层带头人 + 闭环育才” 打通乡村人才 “最后一公里”
乡村人才振兴的最大堵点,从不是 “缺技术”,而是 “技术到农户手里卡了壳”;从不是 “没阵地”,而是 “阵地与田间断了档”。在仪陇县五福镇,东观皇柏贡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却用一套 “接地气” 的组合拳破了局 —— 以村队长周素兰为 “双向翻译官”,联动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建 “田间实验室”,在五福镇搭 “测 - 学 - 练 - 用” 育才闭环,让生态种植技术从 “实验室报告” 变成 “农户手里的丰收粮”,也让 “基层人才” 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毛细血管”。

周素兰的 “破圈”:从 “管琐事的队长” 到 “懂技术的领航者”,基层人才的价值重构
在乡村,最懂农户的永远是 “身边人”,但 “身边人” 缺的往往是 “对接技术的能力”。村队长周素兰的成长,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完成了基层人才的 “价值破圈”。
以前的周素兰,管的是村里的 “家长里短”—— 调解邻里矛盾、组织集体劳动;成为合作社核心人才后,她的角色多了两个关键标签:“技术翻译官” 和 “风险尝鲜者”。对接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时,专家带来的 “土壤有机质检测”“生态病虫害防控” 等专业术语,农户听不懂、也不敢信,周素兰就把实验室数据 “掰碎了讲”:“就像给地‘体检’,报告说缺钾,咱就补草木灰,比乱施肥省一半钱还增产”;面对农户 “怕失败、不敢试” 的顾虑,她带头把自家 2 亩地改成 “生态种植试验田”,按研究院方案种贡粮,秋收时亩产比传统种植多收 100 斤,还因 “生态品质” 卖出了每斤高 0.5 元的好价钱 —— 这一次 “尝鲜”,直接带动 18 户农户跟着改种。
这种 “懂农户 + 通技术” 的双重能力,正是基层人才最核心的价值。周素兰的实践,精准呼应了中央一号文件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培育扎根乡土的新型职业农民” 的要求,也契合仪陇县 “帅乡英才工程” 中 “基层人才专项培育计划” 的初衷:乡村不需要 “高高在上的专家”,需要的是像周素兰这样 “能把技术落地、能把农户带起来” 的 “身边能人”,而合作社做的,就是给这些 “能人” 搭起对接技术、施展能力的平台。

五福镇的 “闭环”:实验室 + 图书室 + 培训班 —— 不只是 “建阵地”,更是 “通链路”
乡村育才最容易犯的错,是把 “建了实验室、开了培训班” 当成终点,却忽略了 “技术怎么到田间” 的中间链路。东观合作社在五福镇的布局,从一开始就瞄准 “闭环”,让每一个阵地都服务于 “技术落地”。
合作社与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实验室,没建在远离田野的办公楼里,而是选在种植基地旁 —— 农户早上发现庄稼叶子发黄,上午就能带着土壤样本去检测,下午就能拿到 “定制化解决方案”;实验室还会定期给五福镇的耕地 “做普查”,形成《五福镇土壤肥力分布图》,培训班的课程就照着这份 “地图” 开:哪片地适合种晚稻、哪片地要先改良,讲的都是农户 “家门口的事”。
配套的皇柏贡粮图书室,也跳出了 “堆书” 的误区:书架按 “种植周期” 分类,春耕时主推《生态育苗技术》,秋收后重点放《粮食储存与品质提升》,每本书里都夹着 “实操便签”,比如翻到 “病虫害防治” 章节,便签上会写着 “合作社实验室可免费检测虫卵,电话 XXX”;而五福镇的农技培训班,更是把 “课堂搬在田间”—— 专家讲完 “生态除草技术”,当场就在周素兰的试验田里示范,学员跟着上手练,有疑问随时问,课后还能领 “技术手册 + 土壤检测优惠券”,鼓励大家回去试。

这种 “实验室测需求、图书室补理论、培训班教实操、带头人带落地” 的闭环,彻底解决了 “学用脱节” 的问题。截至目前,五福镇的培训班已办 7 期,培育生态种植人才 96 名,其中 83% 的学员能独立运用 “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 等技术,合作社的生态贡粮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 50 亩扩大到 300 亩 —— 这不是 “阵地的胜利”,而是 “链路的胜利”。

政策的 “落地”:从 “文件条款” 到 “人才实惠”,让基层人才 “有奔头、能扎根”
乡村留才,靠的从不是 “情怀绑架”,而是 “政策给的实在好处”。东观合作社的人才实践,始终把国家政策的 “宏观导向” 转化为基层人才 “摸得着的实惠”,让政策真正成为人才扎根的 “定心石”。
国家《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行动计划》明确 “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仪陇县把这一条款细化成了 “真金白银”:合作社因培育本土人才、推广生态种植,被纳入 “县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获得实验室设备更新补贴 。周素兰作为 “优秀基层带头人”,不仅能免费参加县级组织的 “新型职业农民研修班”,还能优先申报 “乡村振兴创业贷款”;就连参加培训班的农户,只要通过考核、坚持生态种植,每年能拿到合作社发放的 “技术应用奖励”,还能享受皇柏贡粮的 “订单收购”—— 种出来的粮不愁卖,价格还比市场价高。

更关键的是,政策还为人才打开了 “成长通道”:五福镇的生态种植人才,可通过合作社推荐加入 “仪陇县农业人才库”,入库后能对接更多科研资源,甚至有机会参与县农业农村局的 “技术推广项目”;像周素兰这样的带头人,还被邀请担任 “五福镇农技志愿辅导员”,每月有固定补贴,这让 “基层人才” 不再是 “临时角色”,而是 “有身份、有奔头的职业”。
这种 “政策跟着人才需求走、实惠跟着人才实干来” 的模式,正是五福镇留才的关键 —— 乡村人才不需要 “空头支票”,需要的是 “学技术有补贴、干成事有回报、想发展有通道”,而东观合作社做的,就是把政策红利精准递到人才手里。
在五福镇,乡村人才振兴从来不是 “高大上的口号”:是周素兰田间地头的 “技术白话”,是实验室里立等可取的 “检测报告”,是培训班上跟着专家学的 “除草动作”,更是农户手里因技术提升而多赚的 “真金白银”。
东观合作社的实践证明:乡村不缺人才,缺的是让基层人才 “发光” 的机制;乡村不缺技术,缺的是让技术 “落地” 的链路。当基层带头人能对接技术、当育才阵地能连接田间、当国家政策能变成实惠,乡村人才振兴的 “最后一公里”,自然就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5:02 , Processed in 0.023266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