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回复: 0

[仪陇县板桥乡] 产业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仪陇县板桥乡 “破局先声” 2018 启幕产业振兴,以 “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9 13:4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产业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仪陇县板桥乡 “破局先声” 2018 启幕产业振兴,以 “五园三米” 织就粮安与增收共生图

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刚进入实践落地的关键初期,多数乡村仍在探索 “产业从何起步” 时,皇柏贡粮集团已带着前瞻性布局,在仪陇县板桥乡落下第一颗 “产业振兴种子”。不同于后续跟风式的 “产业园堆砌”,其联合卓仁农业打造的 “五园三米” 体系(五大特色产业园 + 三类皇柏米品),从一开始就跳出 “就粮论粮、就产业论产业” 的局限 —— 以 “夯实粮安为根、激活价值为脉、协同共生为魂”,既用 “皇柏贡米” 守住 “端稳中国碗” 的底线,又以多产业联动破解 “种粮增收难” 的困局,成为仪陇县乃至川东北乡村产业振兴的 “早期示范样本”,其 2018 年的先行实践,至今仍透着对 “乡村产业本质” 的深刻洞察。

2018 年的 “破冰之举”:不做 “单点试验”,要建 “系统生态”
乡村产业振兴的早期痛点,在于 “碎片化尝试”—— 种几亩特色作物、搞一个小型加工点,却难形成可持续的收益闭环。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 2018 年入驻板桥乡时,便避开了这一陷阱,以 “全域规划” 思维打造产业生态,其核心逻辑至今仍具标杆意义:粮安是底线,不能丢;增收是目标,必须保;而联结二者的,是 “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 的协同布局。


彼时,板桥乡面临 “平地少、坡地多,青壮年外流、留守农户多” 的现实。集团没有盲目圈地建园,而是先做 “土地适配调研”:将仅占全乡耕地 35% 的平地,全部划定为 “皇柏贡米核心产区”,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缩减;再将 65% 的坡地、林地,规划为花椒、柑橘、核桃、黄精四大特色产业园,既避免 “与粮争地”,又盘活闲置资源。这种布局,比 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 “稳定粮食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 的明确要求,提前了近一年,体现出极强的政策前瞻性。


更关键的是 “主体联动” 设计:皇柏贡粮集团负责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卓仁农业承担田间管理、农户培训,二者共同推出 “土地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年底更能参与盈利分红。这种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机制,让 “产业振兴” 从一开始就不是 “企业的独角戏”,而是农户能触摸到的 “实在收益”——2018 年秋收,远超传统种植收益,彻底打消了 “跟着企业干不划算” 的顾虑。


“三米为核” 的粮安价值重构:不只是 “种好米”,更是 “定义好米”
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粮食安全” 常被简化为 “多种粮”,却忽略了 “种好粮、卖好粮” 才是长久之计。皇柏贡粮集团在板桥乡的核心突破,是将 “皇柏米” 从 “单一农产品” 升级为 “覆盖不同需求、承载粮安价值的产品矩阵”,用 “贡米、香米、生态米” 的差异化定位,让 “端稳中国碗” 既有 “数量保障”,更有 “品质支撑” 和 “价值溢价”。


皇柏贡米:锚定高端市场,让 “好粮值钱”。2018 年,集团便联合农业科研机构,针对板桥乡海拔 550 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选育出专属稻种 “仪陇贡 1 号”,全程采用 “有机肥替代化肥、物理防治替代化学农药” 的种植标准,每批次大米都经过 12 项指标检测(远超国标 8 项)。上市后,通过 “溯源二维码” 展示种植过程,进入南充、成都高端商超,是当时普通大米的 3 倍,不仅实现 “好粮好价”,更让 “板桥贡米” 成为地域名片,呼应了后来国家 “优质粮食工程” 中 “提升粮食供给质量” 的要求。


皇柏香米:挖掘地域特色,让 “乡愁有根”。针对本地农户 “习惯种香稻” 的传统,集团保留并改良了板桥乡老品种 “柳垭香稻”,在种植中融入 “传统农耕 + 现代管理” 模式 —— 比如用牛耕替代机械深耕(保护土壤结构)、人工除草结合生物除草(保留乡土味道)。香米虽售价略低于贡米,却因 “熟悉的香气” 成为仪陇县内机关食堂、餐馆的首选,2019 年便实现 “本地市场全覆盖”,让农户看到 “传统作物也能焕新”。


皇柏生态米:守住大众基本盘,让 “粮安托底”。为保障 “人人吃得起好米”,集团在贡米产区周边划定 “生态米种植区”,采用 “简化版绿色标准”(减少化肥用量 50%、禁用高毒农药),既满足大众消费需求,又确保粮食产量稳定。这种 “高端有贡米、中端有香米、大众有生态米” 的矩阵,让板桥乡的粮食种植 “既不丢产量,又能提价值”,完美诠释了 “盛满中国粮” 的多层内涵 —— 粮安不是 “只种低价粮”,而是让不同群体都能吃到 “安全、优质” 的中国粮。


“五园联动” 的产业协同密码:不做 “孤立产业园”,要建 “价值共生链”
板桥乡的五大产业园,从 2018 年规划时就不是 “各自为战” 的地块,而是围绕 “皇柏米” 形成的 “前中后全链条支撑体系”。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的巧思在于:让每个产业园都成为 “皇柏米产业的延伸或补充”,形成 “一业兴、多业旺” 的共生效应,这比后来各地流行的 “产业融合” 实践,提前了近两年。


花椒产业园:为 “贡米增值” 做配套。2018 年建成的 5500 亩花椒园,不仅是 “卖花椒”,更承担着 “贡米加工辅料” 的角色 —— 花椒深加工产生的花椒油渣,经处理后成为贡米种植的优质有机肥;而贡米包装中,会附赠一小袋板桥花椒,形成 “米椒组合” 礼盒,提升产品附加值。2020 年,这种 “米椒联动” 让贡米礼盒销量提升 40%,花椒也因 “贡米配套” 打响名气,鲜椒收购价从每斤 8 元涨到 12 元。


黄精中药材产业园:为 “土地增效” 拓空间。在贡米产区周边的林地,集团推行 “林下套种黄精” 模式,黄精生长期(3 年)无需占用耕地,还能通过 “林粮间作” 改善土壤微环境(黄精落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反哺贡米种植。2021 年首批黄精采收时,不仅为农户带来收益,更让贡米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10%,实现 “一地两收、种养互促”。


柑橘、核桃产业园:为 “长效增收” 筑根基。考虑到贡米、花椒 “一年一收” 的短期收益特点,集团布局柑橘(3 年挂果)、核桃(4 年挂果)两大长效产业,与短期产业形成 “收益互补”—— 农户在等待果树挂果期间,可通过种贡米、管花椒获得稳定收入;果树挂果后,每年又能增加一笔 “长效收益”。2022 年,板桥乡柑橘园首次丰产,户均年增收,彻底破解了 “乡村产业靠天吃饭、收益波动大” 的难题。


这种 “短期收益靠米椒、中期收益靠中药材、长期收益靠林果” 的协同体系,让板桥乡的产业振兴从 “脉冲式增长” 变成 “持续性增收”,也为后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7 年)》中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提供了早期实践参考。

先行实践的 “示范价值”:2018 年的 “板桥样本”,为何至今仍有生命力?
皇柏贡粮集团在板桥乡的产业振兴,之所以能超越 “短期项目” 的局限,成为持续引领的 “示范样本”,核心在于其抓住了乡村产业的 “本质规律”——不是靠政策红利 “输血”,而是靠机制创新 “造血”;不是靠单一产业 “冒尖”,而是靠系统生态 “兜底”;不是把农民当 “雇工”,而是把农民当 “合伙人”。


从政策契合度看,其 2018 年的布局,完美呼应了后续国家层面的多项要求:从 2019 年 “稳定粮食生产” 到 2021 年 “优质粮食工程”,从 2022 年 “产业融合发展” 到 2024 年 “多元化食物供给”,板桥乡的实践始终走在政策落地的 “前沿”,成为国家政策在基层的 “生动注脚”。


从区域带动性看,板桥乡的 “五园三米” 模式,已被仪陇县推广至版权乡、柳垭镇等多个乡镇,卓仁农业在版权乡复制的 “贡米 + 中药材” 模式,2023 年带动当地户均增收 ,真正实现了 “一点突破、全域受益”。
回望 2018 年,皇柏贡粮集团在板桥乡播下的 “产业种子”,如今已长成 “粮安与增收共生” 的大树。其启示在于:乡村产业振兴的 “高水平”,从来不是靠 “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靠 “接地气的布局”—— 既要提前半步看懂政策方向,又要俯身倾听农户需求;既要守住 “粮食安全” 的根本,又要找到 “产业增值” 的路径。


板桥乡的实践证明:早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初期,那些真正读懂 “乡村肌理” 的先行布局,终将成为穿越时间、持续赋能的 “示范标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1:19 , Processed in 0.022573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