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4|回复: 0

[仪陇县板桥乡] 人才振兴: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的人才振兴实践,板桥乡 “2018 年破局先声”,为乡村聚智赋能?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9 14: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才振兴: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的人才振兴实践,板桥乡 “2018 年破局先声”,为乡村聚智赋能?

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刚迈入全面实施的初始阶段,当多数乡村还在摸索 “人才从哪来、往哪去” 的困局时,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已携手仪陇县板桥乡党委政府,率先搭建起 “政企乡协同、产学研联动、育用管并重” 的人才振兴体系。从皇柏贡粮集团董事长魏正勇的战略布局,到卓仁农业总经理赵毅的一线落地,再到板桥乡党委书记何环、乡长苏勇的政策护航,这场跨越政企乡的人才共育实践,不仅破解了 “乡村引才难、育才散、留才贵” 的早期痛点,更以 “生态种植” 为锚点,为后续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 “板桥样本”。


政企乡协同:筑牢人才振兴的顶层合力
乡村人才振兴的核心堵点,从来不是 “缺单个能人”,而是 “缺系统机制”。2018 年板桥乡的实践,最亮眼的突破便是打破 “政府单打独斗、企业各自为战” 的传统模式,构建起 “企业出题、政府搭台、乡域落地” 的三方协同机制,让人才工作从 “零散尝试” 变成 “系统工程”。


皇柏贡粮集团董事长魏正勇从战略层面锚定方向:乡村要振兴,必须先解决 “谁来种好粮” 的问题,而 “好粮” 的关键是 “懂生态种植的人才”。基于此,集团联合卓仁农业,将 “人才培育” 与 “生态种植产业” 深度绑定 —— 卓仁农业总经理赵毅作为一线执行者,牵头对接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把 “实验室里的技术” 转化为 “人才培育的课程”;板桥乡党委政府则由党委书记何环统筹、乡长苏勇具体推进,将人才工作纳入乡级重点考核,协调各村委书记、村长做好 “农户动员 + 场地保障”,甚至腾出闲置校舍改造成农技培训基地。


这种协同机制,精准呼应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32 年)》中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下乡、资本下乡、技术下乡” 的要求。2018 年下半年,三方首次联合开展 “生态种植人才专项培育”,仅用 2 个月就动员 32 名本土农户参与,其中 18 人成为首批 “板桥乡生态种植带头人”—— 这背后,是企业提供的技术与资金(培训教材、专家薪资)、政府提供的政策与场地(培训补贴、合规审批)、村级组织提供的群众基础,三者缺一不可。


载体筑基:搭建人才成长的 “产学研用” 平台
乡村育才最易陷入 “光说不练” 的困境:讲理论听不懂,学技术没场地,用知识没机会。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在板桥乡的实践,从一开始就聚焦 “载体建设”,以 “农技培训班 + 图书室 + 实验室” 为铁三角,打造 “学 - 练 - 测 - 用” 的闭环,让人才培育有 “实体依托”,技术落地有 “实践场景”。


板桥乡农技培训班:把课堂搬到 “田间地头”不同于传统 “坐在教室听讲座” 的模式,赵毅主导的农技培训班,采取 “1 天理论 + 3 天实操” 的模式:理论课邀请皇柏贡粮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专家,讲解 “生态种植的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 等核心技术;实操课则直接在板桥乡的皇柏贡米种植基地开展,专家手把手教农户 “测土配方施肥”“物理诱虫板安装”,甚至现场解决 “水稻纹枯病防治” 等实际问题。2018 年至 2019 年,培训班累计举办 12 期,培育生态种植人才 156 名,其中 89% 能独立完成 “从播种到采收” 的全流程生态管理 —— 这正是对国家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 政策的微观落地。


皇柏贡粮图书室:让知识 “贴近产业需求”图书室没有堆砌 “通用农业书籍”,而是由赵毅团队联合研究院,按 “生态种植全周期” 分类藏书:从《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到《生态稻米加工标准》,每本书都贴着 “板桥乡适配案例” 标签,比如《病虫害绿色防控手册》里,专门标注了 “适合板桥乡气候的 5 种物理防治方法”;甚至设置 “人才经验分享角”,收集本土带头人的 “种植日记”,供农户交流学习。这种 “产业导向” 的藏书逻辑,让图书室从 “藏书馆” 变成了 “人才知识库”,2019 年全年借阅量超 800 人次,成为农户 “随时充电” 的主阵地。


皇柏贡粮实验室:给人才 “技术支撑底气”依托与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合作,实验室不仅承担 “生态种植的品质检测” 功能(如土壤肥力检测、稻米农药残留检测),更向本土人才开放 “实操权限”:经过培训的带头人,可自主申请土壤样本检测,实验室提供 “检测报告 + 改良建议”;遇到技术难题时,还能通过 “专家远程会诊” 系统,直接对接研究院专家。2019 年,实验室为板桥乡人才解决 “低产田改良”“生态肥配比” 等技术难题 27 个,让人才 “敢尝试、能落地”—— 这完美契合了国家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的要求。


育用结合:激活人才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留才的关键,从来不是 “靠补贴挽留”,而是 “靠价值留住”。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在板桥乡的实践,始终坚持 “培育一个、用好一个、带动一片”,让人才既有 “技能提升”,更有 “发展空间”,彻底打破 “学完不用、用完就走” 的怪圈。


一方面,“本土带头人” 优先获得产业资源。对通过培训、表现突出的人才(如首批 18 名生态种植带头人),卓仁农业优先与其签订 “皇柏贡米种植订单”,提供 “种子免费 + 技术包保 + 溢价收购” 的三重保障 —— 比如带头人李建国,2019 年种了 5 亩生态贡米,不仅亩产达 900 斤,还因 “品质达标” 获得每斤 0.5 元的溢价,全年多赚 3000 元;板桥乡党委政府还将这些带头人纳入 “村级产业顾问”,参与村集体产业规划,让人才 “有身份、有话语权”。


另一方面,“引进人才” 与 “本土培育” 形成互补。赵毅团队不仅培育本土人才,还从南充、成都等地引进 5 名 “生态种植技术专员”,这些专员既负责培训本土人才,又牵头对接研究院的技术转化,形成 “引进人才带本土人才、本土人才扎乡域产业” 的梯队。比如引进的技术员张磊,2019 年带领本土人才研发 “林下套种贡米” 模式,让板桥乡闲置林地亩产增收 800 元,该模式后来被推广至多个乡镇。


这种 “育用结合” 的机制,让板桥乡的人才队伍从 2018 年的 “零散能人”,成长为 2020 年的 “156 名专项人才 + 5 名技术专员 + 32 名村级顾问” 的梯队,真正实现了 “人才留乡、技术留乡、产业留乡”—— 这正是国家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 战略的生动实践。


回望 2018 年,皇柏贡粮集团与卓仁农业在板桥乡的人才振兴实践,之所以能成为 “示范样本”,核心在于它抓住了乡村人才工作的 “本质规律”:不是 “给人才找岗位”,而是 “给岗位育人才”;不是 “靠政策输血”,而是 “靠产业造血”;不是 “政企乡各自发力”,而是 “三方协同形成合力”。


从魏正勇的战略布局,到赵毅的一线落地,再到何环、苏勇的政策护航,这场跨越政企乡的人才共育,不仅为板桥乡后续的产业振兴筑牢了 “人才根基”,更证明:乡村人才振兴的 “高水平”,从来不是靠 “高大上的概念”,而是靠 “接地气的机制”—— 当企业有 “产业需求”、政府有 “政策保障”、人才有 “成长空间”,乡村自然能成为 “聚智洼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1:19 , Processed in 0.021358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