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回复: 0

[仪陇县板桥乡] 组织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板桥乡组织振兴实践:以五级书记抓总为纲,政企乡协同筑牢乡村振兴 “根脉工程”

[复制链接]

675

主题

3

回帖

2438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38
发表于 2025-10-19 14: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组织振兴: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板桥乡组织振兴实践:以五级书记抓总为纲,政企乡协同筑牢乡村振兴 “根脉工程”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而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的 “根” 与 “魂”。中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明确提出 “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将组织振兴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位置 —— 唯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才能统筹分散的资源、凝聚多元的力量、激活基层的活力,让乡村振兴从 “政策蓝图” 变为 “实景画卷”。


在仪陇县板桥乡,这一理念被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乡党委书记何环、乡长苏勇严格对标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要求,联合皇柏贡粮实业集团董事长魏正勇、卓仁农业总经理赵毅,创新构建 “乡级统筹 + 企业赋能 + 村级执行 + 农户参与” 的组织体系:启用村委书记担任项目基地第一负责人与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兼任监督员,生产队队长化身项目组主任,将基层党组织的 “政治优势” 与企业的 “市场优势”、农户的 “主体优势” 深度融合。短短数年,板桥乡从 “零散种植、各自为战” 的困境中突围,用组织振兴的 “板桥样本”,深刻诠释了 “组织强则乡村兴” 的底层逻辑。


一、顶层锚定:以五级书记抓总为纲,构建组织振兴 “责任闭环”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不是一句抽象的政策口号,而是需要层层压实、环环相扣的 “责任链条”。在板桥乡,乡党委书记何环、乡长苏勇将 “抓组织、强根基” 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通过 “定责、明权、赋能”,把中央要求的 “责任体系” 转化为可落地、可考核、可追溯的具体行动,为组织振兴筑牢 “顶层框架”。


(一)书记牵头:把组织振兴 “扛在肩上”
作为板桥乡乡村振兴的 “第一责任人”,何环书记从 2018 年起便牵头成立 “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亲自担任组长,乡长苏勇任副组长,下设产业发展组、组织建设组、农户动员组等 6 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均由乡党委班子成员带队,明确 “每周一碰头、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考核” 的工作机制。在她的推动下,板桥乡将 “组织振兴” 纳入乡级重点工作考核指标,占比达 40%,与各村委书记的年度绩效直接挂钩 ——“不是简单地‘开会部署’,而是要‘盯着干、跟着办’,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 何环在 2023 年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道出了 “五级书记抓” 的核心要义。


为了让组织振兴不 “悬在空中”,何环书记带头践行 “一线工作法”:2022 年皇柏贡米产业园扩种期间,她连续半个月蹲点在板桥村,与村委书记、企业代表、农户一起商量土地流转方案,最终解决了 3 户 “不愿流转” 农户的顾虑;2023 年花椒产业园初加工车间建设时,她协调乡自然资源所、供电所等部门,仅用 15 天就完成了用地审批与电力接入,确保车间按时投产。这种 “书记带头干、班子跟着上” 的作风,让板桥乡的组织振兴有了 “主心骨”,也让基层干部感受到了 “抓组织、促振兴” 的紧迫感。


(二)对标政策:把责任体系 “落在实处”
板桥乡的组织建设,始终严格对照中央与四川省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要求,确保不偏航、不走样。2022 年中央《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出台后,苏勇乡长第一时间组织乡党委班子、各村委书记、企业代表召开专题学习会,将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的责任细化为 “乡级统筹协调、村级组织执行、企业资源赋能、农户主动参与” 的四级分工:


乡级层面:负责制定产业规划、协调政策资源、监督工作落实,比如对接仪陇县农业农村局争取 “优质粮油产业补贴”,协调金融机构为合作社提供 “乡村振兴贷”;


村级层面:负责组织农户、落实地块、解决矛盾,比如村委书记牵头流转土地、队长对接农户种植需求;


企业层面:负责提供技术、资金、市场渠道,比如皇柏贡粮集团派驻技术专员开展培训,卓仁农业负责产品收购与销售;


农户层面:以社员身份参与种植、获得收益,同时监督合作社运营。


这种 “分工明确、责任到岗” 的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 “乡级忙、村级闲、企业急、农户看” 的混乱局面。以 2023 年为例,板桥乡通过该体系完成了 1200 亩特色产业布局(其中贡米 600 亩、花椒 300 亩、黄精 300 亩),争取政策资,解决农户矛盾 ,组织振兴的 “责任闭环” 真正发挥了作用。

二、机制创新:政企乡协同,打造组织振兴 “动力引擎”
乡村振兴不是 “政府的独角戏”,也不是 “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发力。板桥乡的核心突破,在于创新 “政企乡协同” 机制,将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的 “市场能力” 与基层党组织的 “组织能力” 深度绑定,让村级组织从 “管琐事” 的 “行政末梢”,转变为 “带产业” 的 “振兴枢纽”,为组织振兴注入 “强劲动力”。


(一)企业 “搭台”:让组织振兴有 “资源支撑”
皇柏贡粮实业集团董事长魏正勇深知,乡村组织振兴不能 “空手上阵”,必须有产业、有资金、有技术。2018 年,集团与板桥乡签订《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承诺五年内用于产业建设与组织培育:一方面,联合卓仁农业打造 “皇柏贡米、花椒、黄精” 三大产业园,为村级组织提供 “产业载体”;另一方面,成立 “皇柏贡粮乡村振兴人才基金”,用于培训村级带头人、补贴合作社运营。


卓仁农业总经理赵毅则将 “企业赋能” 细化为 “三个嵌入”:
技术嵌入:派驻 5 名技术专员长期驻乡,与村级组织共同开展农技培训,2022-2024 年累计举办培训班 45 期,培育生态种植带头人 89 名;


管理嵌入:帮助合作社建立 “财务公开、议事决策、收益分红” 三大制度,比如每月 15 日公开合作社收支,每季度召开社员大会讨论产业规划;


市场嵌入:负责合作社产品的收购与销售,签订 “保底价收购协议”(贡米每斤不低于 4 元、花椒每斤不低于 12 元),解决农户 “卖难、价低” 的顾虑。


“企业的作用不是‘代替村级组织干’,而是‘帮村级组织会干’。” 赵毅在合作社骨干培训会上强调。这种 “赋能不越位、支持不包办” 的定位,让村级组织在产业发展中逐渐 “成长起来”—— 如今,板桥乡各村合作社已能独立完成 “种植计划制定、农户动员、田间管理” 等工作,企业仅需提供技术与市场支持。


(二)村级 “唱戏”:让组织振兴有 “执行枢纽”
“村级组织是连接乡级与农户的‘桥梁’,桥断了,再好的政策也落不了地。” 这是板桥乡党委班子的共识。为了激活村级组织的 “能动性”,板桥乡与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共同推出 “村级组织产业化” 改革:启用村委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主任兼任监事长,生产队队长担任项目组主任,让村级干部从 “行政管理者” 转变为 “产业带头人”。


板桥村村委书记王建国的经历,正是这一改革的生动缩影。2020 年,他被推选为 “皇柏贡米板桥村合作社理事长” 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摸底子、定规矩”:


摸底子:带领村 “两委” 成员逐户走访,登记农户耕地面积、种植意愿、劳动力情况,最终确定 120 亩连片耕地作为贡米种植基地;


定规矩:制定《合作社章程》,明确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原则,规定 “村委书记不拿额外工资,收益全部用于合作社发展与社员分红”;


解难题:针对 3 户 “担心风险不愿入社” 的农户,他带头以个人名义担保 “若亏损,由村‘两委’成员共同承担”,最终说服农户加入。


在他的带领下,板桥村合作社从 2020 年的 56 户农户,扩展到 2024 年的 132 户。“以前当书记,管的是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现在当理事长,管的是产业发展、农户增收,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实了。” 王建国的感慨,道出了村级组织 “角色转变” 后的价值提升。


除了村委书记 “牵头”,村主任的 “监督” 与队长的 “执行” 同样关键。板桥乡规定,村主任作为监事长,需每月检查合作社的 “种植标准、资金使用、产品质量”,比如 2023 年花椒采收期间,村主任发现 2 户农户违规使用化学农药,立即要求整改,并组织重新检测,确保产品符合 “生态标准”;生产队队长则负责 “对接农户、落实计划”,比如播种前统计农户种子需求,采收时安排人力调度,让产业发展的 “最后一公里” 有人落地。


(三)协同 “闭环”:让组织振兴有 “高效运转”
为了避免 “政企乡各自为战”,板桥乡建立了 “三方协同议事机制”:每月召开 “乡党委 + 企业 + 村级组织” 三方会议,通报工作进展、解决存在问题、规划下月任务。2023 年 8 月,三方在会议上发现 “黄精种植基地缺水” 问题,乡党委立即协调乡水利站制定灌溉方案,企业出资 修建蓄水池,村级组织组织农户投工投劳,仅用 20 天就解决了缺水难题。


这种 “高效协同” 的背后,是 “目标一致、利益共享” 的共识:乡级追求 “乡村振兴成效”,企业追求 “产业可持续发展”,村级组织追求 “农户增收与集体壮大”,三者最终都指向 “让板桥乡富起来”。截至 2024 年,板桥乡通过政企乡协同,已建成标准化产业园 3 个,配套初加工车间 2 个,产品销往成都、重庆、西安等城市,合作社集体资产从 “零” 增长至 村级组织的 “凝聚力” 与 “号召力” 显著增强。


三、末梢激活:以农户为核心,筑牢组织振兴 “群众根基”
组织振兴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户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从 “被动接受” 变为 “主动作为”。板桥乡深知,没有农户的积极参与,再完善的组织体系也只是 “空中楼阁”。为此,乡党委、企业与村级组织共同发力,通过 “利益联结、典型带动、服务保障”,激活农户参与的 “内生动力”,让组织振兴有了 “最广泛的群众根基”。

(一)典型带动:让农户 “敢参与”
“农户有‘从众心理’,只要有人带头干、干出成效,其他人就会跟着来。” 何环书记深知典型带动的重要性。为此,板桥乡重点培育 “三类典型”:


干部典型:要求村 “两委” 成员、生产队队长必须 “先入社、先带头”,比如板桥村 “两委” 5 名成员全部入社,每人至少种植 5 亩特色作物;

(二)服务保障:让农户 “能参与”
“农户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我们得帮他们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能参与、会参与’。” 赵毅总经理的话,道出了服务保障的重要性。板桥乡合作社从 “技术、资金、信息” 三个方面为农户提供支持:


技术保障:企业技术专员每月开展 2 次 “田间培训”,手把手教农户 “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还建立 “技术服务群”,农户有问题可随时咨询,2023 年累计解答技术问题 320 个;


资金保障:乡党委协调仪陇县农商行为入社农户提供 “小额信贷”,最高额度 5 万元,利率按基准利率执行,2023 年帮助 28 户农户获得贷款,用于购买农资、扩大种植;


信息保障:合作社每月印发《产业快报》,告知农户种植进度、市场行情、政策补贴等信息,还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实时推送,确保农户 “知情权”。


这些服务保障,让农户从 “不懂技术、不敢投入” 变为 “会种、敢种”。比如农户陈明,以前种普通稻时 “凭经验施肥、靠天吃饭”,加入合作社后,在技术专员指导下采用 “生态种植”,亩产提升至 ,还因 “生态品质” 卖了好价。“没有合作社的技术指导,我这辈子也种不出这么好的米。” 陈明的感慨,体现了服务保障对农户的 “赋能作用”。


四、深层价值:组织振兴为何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
板桥乡的实践,深刻揭示了一个道理:乡村振兴,组织先行。组织振兴不是 “可有可无的环节”,而是破解乡村振兴 “散、乱、弱” 困境的 “根本之策”,是衔接人才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 “纽带”,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破解 “散” 的困境:让分散的力量 “聚起来”
乡村最突出的问题是 “分散”—— 农户分散、耕地分散、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7 年)》指出,“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机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而组织振兴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 “关键抓手”。


在板桥乡,未开展组织振兴前,农户 “各自为战”:有的种玉米,有的种水稻,有的种蔬菜,耕地碎片化严重,企业不愿投资,技术难以推广;开展组织振兴后,通过村级组织协调,将 1200 亩分散耕地整合为 3 个连片产业园,实现 “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不仅吸引了皇柏贡粮集团的投资,还降低了种植成本(比如统一采购农资比农户单独采购便宜 15%),形成了 “规模效应”。


这种 “聚起来” 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产业上,更体现在农户的 “凝聚力” 上。以前,板桥乡农户 “各扫门前雪”,村里的公益事业没人管;现在,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户主动参与 “产业道路修建、灌溉设施维护、村庄环境整治”,2023 年累计投工投劳 800 人次,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以前村里开会,喊半天来不了几个人;现在开社员大会,大家都主动来,还积极提建议。” 板桥村村委书记王建国的感受,体现了组织振兴对农户 “向心力” 的提升。
(二)破解 “乱” 的困境:让杂乱的资源 “统起来”

这种 “资源统筹” 的价值,在乡村振兴的 “难点问题” 上体现得尤为明显。2023 年,板桥乡计划建设黄精初加工车间,需要解决 “用地、资金、技术” 三大难题:乡级组织协调自然资源所完成用地审批,企业投入建设车间,村级组织组织农户投工投劳,最终仅用 2 个月就建成投产,实现了 “当年建设、当年见效”。“没有组织统筹,这些难题靠任何一方都解决不了。” 苏勇乡长的话,道出了组织振兴对 “资源整合” 的重要性。


(三)破解 “弱” 的困境:让薄弱的基层 “强起来”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 “战斗堡垒”,但部分乡村存在 “党组织薄弱、号召力不强” 的问题 —— 村级干部 “不想干、不会干”,农户 “不听、不信”。组织振兴的重要目标,就是通过 “产业赋能”,让基层党组织从 “弱” 变 “强”,从 “管琐事” 变为 “带产业”,提升 “组织力” 与 “号召力”。

五、结语:板桥乡组织振兴的启示与展望
板桥乡的组织振兴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三个核心启示:第一,“五级书记抓总” 是组织振兴的 “定盘星”。唯有层层压实责任、书记带头示范,才能让组织振兴有 “方向、有力度”;第二,“政企乡协同” 是组织振兴的 “动力源”。唯有整合政府的 “政策优势”、企业的 “市场优势”、村级组织的 “组织优势”,才能让组织振兴有 “资源、有活力”;第三,“农户参与” 是组织振兴的 “落脚点”。唯有让农户 “得实惠、愿参与”,才能让组织振兴有 “根基、有长效”。


展望未来,板桥乡计划进一步深化组织振兴:一方面,扩大合作社规模;另一方面,培育 “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每年选派 10 名村级干部到皇柏贡粮集团、卓仁农业学习,提升 “产业带动能力”。同时,板桥乡还计划将 “政企乡协同” 模式推广至周边乡镇,形成 “以点带面、全域振兴” 的格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板桥乡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以组织振兴为 “根脉”,把五级书记抓总、政企乡协同、农户参与的机制落到实处,就能让乡村振兴的 “蓝图” 变为 “实景”,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就是组织振兴的 “深层价值”,也是乡村振兴的 “根本保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贡粮仓【官方】 ( 京ICP备2023016800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1 01:18 , Processed in 0.024881 second(s), 21 queries .

中贡粮仓

官方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